如果要评选中国古代的第一名将,你会选岳飞还是关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千古第一名将陈庆之 不为人知的第一名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千古第一名将陈庆之 不为人知的第一名将

千古第一名将陈庆之 不为人知的第一名将

如果要评选中国古代的第一名将,你会选岳飞还是关羽?

  其实关羽曾被清朝官方封为武圣,所以他的庙如今遍地都是。这恐怕与《三国演义》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密不可分。而岳飞则相对命运不济,虽然他的事迹也因小说和戏剧喻户晓,但只怪他当年抗击的是满人的老祖先金人,所以只能屈居了。

  但其实在清朝之前(明废武成庙),中国官方认定的武圣是姜太公,并且如同文圣孔子一样,修庙祭祀,同时选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十二位名将对应孔庙中陪祭的七十二贤人。只是,这种评选不单是以武功为主要标准,更大程度上加入了后人对其人品乃至人气的比评。

  史载:宋太祖赵匡胤有次到武圣庙中,看到“名将”塑像中有白起,因不满其杀降的举动,命人将其从名将中除名(赵匡胤之后,白起又回到七十二人之中)。由此可看到,这种评比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同时带有对忠君思想的宣扬。宋代本身,七十二将人选就多有变更,宋后的元代更是缩减到了十人,至明时则废。另外从武功以及名将角度讲,后来的中兴四将,元初的开国四杰,明时徐达,常遇春等人其实也有资格与七十二人比拼。

  这里要讲的是一个从未进入过七十二人名单的人物,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陈庆之。

  毛泽东曾在他的传记后批注到: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互联网流行的今天,网上更有人将他评为中国古代第一名将,而他的战绩也引起了诸多的争议。

  一个历史上并未有多大名气的人,为何会如此凭空出世呢?

  公元529年,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投降了梁朝。此时是梁武帝当皇帝的第28年。作为南北朝时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梁武帝并不单单是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迷恋佛法,经常把自己舍身到寺院里然后让大臣们凑钱赎回。 其时的梁武帝,身兼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教、艺术家、佛学家于一身。他勤政爱民,待人宽厚,南朝至他,达到了空前的强盛。

  但此时他做出了一个很令人奇怪的举动,派人护送元颢回国当皇帝,并配给的兵力是——七干。

  这个举动可能是受不了元颢的苦苦哀求而给他点仪仗队让他回国境内得瑟一圈赶紧回来,或者就是纯粹把他送回家受死,再或者,武帝与这支护卫队的统帅有啥深仇大恨,想让他玩完。

  可更疯狂的结果是:元颢和他的7000有的仪仗队居然成功了。

  这是因为这支护卫队的统帅正是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现在的江苏省宜兴市人。史书记载他: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从这段话可以推测出以下信息:陈庆之自幼年起就跟随梁武帝萧衍,并且一直陪武帝下围旗,随叫随到,精力充沛,很得武帝喜欢,可以算做是弄臣。

  同时间接推测可得的信息就多了:随唐之前是世族门阀制,陈庆之的出身应不属于世族(其传有注明为寒门)。而武帝其人在文学、艺术与军事、识人上有着历史上公认的极高的成就。那么,陈庆之应该读过很多书,围棋水平很高,另外跟随武帝久了,受到军事上的熏陶也不算少。

  而陈庆之的个人能力,史书上则是这样记载的: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意思是陈庆之是个恭敬谨慎的人,而且对梁武帝个人应该怀有很强的个人崇拜。他衣着朴素,不喜欢生色犬马。不善骑射,武艺也就很一般,但他却能和士兵打成一片,故士兵都愿为他去死。

  由此来看,陈庆之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平常到放人堆里都不见得引人注意,也谈不上什么儒将,因为除了梁武帝,世人恐怕都来不及去关注他——至少在41岁前。

  公元529年之前,陈庆之曾经因武帝的提拔和任用,作为领兵将领打过几仗:

  第一次:公元525年,北魏宗室徐州刺史元法曾自立为帝后投降梁朝,陈庆之作为梁朝方面的接应力量曾引兵出征过,但未见有何战绩。

  第一仗:接应元法僧回来后,梁武帝命陈庆之带兵二千护送自己的儿子豫章王萧琮代替元法僧镇守徐州,史料记载此时徐州城里还有元法僧离去时强迫留下的三千守城军(强迫的办法是在军士额头刺字)。徐州本是北魏领土,北魏派二万军队前来争夺(此事梁书记载是十万,取兵力最少的,下同),陈庆之第一次率军直接参与了战斗,史书记载是: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后来,豫章王弃城先走,军心大乱,唯独陈庆之所部“斩关夜退,军士得全”。

  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一仗陈庆之击溃的是敌军前锋,兵力不详,谈不上以少胜多或者以弱胜强,但在这一仗中陈庆之初步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部下所表示出来的超强的战斗力与纪律性也足以让人睹目。

  第二仗:公元526年,梁武帝派北魏投降宗室元树为主帅,陈庆之为前敌总指挥,争夺寿春(大约在安徽省寿县)。北魏派豫州(感觉应为扬州)刺史李宪与陈庆之相持,李宾派儿子李均另外修了两座城抗拒,陈庆之“攻拔之”,于是逼降李宪。

  第三仗:公元527年,陈庆之作为曹仲宗的前敌总指挥攻打涡阳,北魏派兵五万来迎敌(本传是十五万,取韦放传的五万)。梁军的援军主帅名将韦放都认为敌军势大,不如坚壁坚守。但陈庆之不以为然,独自率领自己部下的五百骑兵(有200之说,取最多),袭破其前军,史称:“魏人震怖”。

  不过,这只是一次大战中的插曲。其后,北魏与梁兵经过了一年的反复拉拒。梁朝在北魏的地方上作战,后勤与援兵都受到了很大制约,且北魏的援兵对梁军有合围之势,于是曹仲宗等人都认为应该撤军了。但唯独陈庆之意见相反,并拿出梁武帝给予的节铖阻止,并声称如果谁要退军,就会用武帝的密诏处置。不光如此,他的豪言装语是:我正担心敌人不包围我们,如果包围了,正好一举全歼他。所以,曹仲宗等人“壮其计”,于是并力攻魏。

  随后的战斗应该是由陈庆之指挥的。北魏军此时连城池带堡垒总共十三座,陈庆之一鼓作气攻下了四座,剩余九座城垒中还有很多兵将,陈庆之就将俘虏的敌人与斩获的首级列于阵前,然后击鼓攻击,史载: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

  这一仗应该使陈庆之名扬天下,梁武帝激动的亲手为陈庆之写了一首赞美诗:“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其中赞美、宠爱、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三次战争中,陈庆之表现了非凡的胆略、谋略、狡诈、残忍,他指挥的军队也表现了超强的突击、突袭与攻坚能力,一代名将初露端倪。

  于是,公元529年梁武帝的那个决定可能并不算不靠谱,而且从其用兵特点来看,陈庆之应该指挥的只是前锋。

  这7000的前锋军后来的战绩是这样的:从今天的淮北市濉溪县出发,先克荥城,进逼睢阳(就是张巡、许远守的那个城),破魏将丘大千七万余众,占睢阳,击破援军二万人,占领考城,俘虏北魏宗室元晖业,随即挥军大梁(开封),大梁守军望风而降。陈庆之率军随即进逼军事重镇荥阳。

  荥阳是楚汉相争的故地,历来为兵将必争。城池高大,防守坚固,而且城内有北魏精兵七万驻守。陈庆之数次攻城不能攻下,这时候北魏的援兵大至,大约共有三十万人——这是一场极富传奇与争议的战争,也是陈庆之战绩中争议最大的地方。

  陈庆之于是又开始了战前动员,这个动员大意表明了几个意思。第一是陈庆之的兵力确实是7000人,而敌人有三十万人;第二是这7000人一路走过来抢劫杀人,淫人妻女的事情没少干;第三是逃跑没退路,投降血债太多,不如拼死一战。然后传奇的一幕出现了:陈庆之在强围中一鼓而战据荥阳,随后又以3000骑兵背城列阵,一举大破敌军。敌军主将只余了十多个骑兵逃走。

  这是场极有争议的战争,需要废些笔墨说明,因为事关陈庆之由名将到战神的升华:

  争议的焦点在于敌军到底有没有三十万之众。我觉得仔细从其本传的上下文来看,援军总规模三十万人应该是有的,但并不是全部集中到了荥阳城下。从参加过这场战斗的其他的人的列传对这一战争的描写来看,陈庆之在荥阳城外面对的应该是援军的前锋,人数最少的说法大至有两万余人。但不管是两万还是三十万,这都是一场极其经典的战役,而且两万和三十万人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此战过后,北魏几乎破胆,陈庆之与元颢兵不血刃地战领了洛阳,形式上完成了元颢在北魏的称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逃往太原。

  那么三十万人的总规模其实还有个去处,陈庆之北上过程中,他占据的北魏城池又被夺去,陈庆之占领洛阳后回军掩杀,全都望风而降。

  陈庆之与7000部下皆穿白袍,洛阳地区便流传了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于是史书称陈庆之: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如此战斗力和战绩,怎么能不让人神往?

  随后的事情应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套路:窝里斗。

  首先是这支部队名义上的统帅元颢有了众多投降的北魏旧相识,而且身边也有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历量。他占据了洛阳,也“真正”当上了皇帝,便开始琢磨着不听从梁朝的领导了。陈庆之心有察觉,于是想着能预防万一,他做了两个决定:一是希望元颢能请求梁武帝再派援军,二是希望能将战乱中失陷在北魏的南朝人送还。但是元颢方面认为,陈庆之区区几千人就能把北魏打成这样,如果再来了援兵,恐怕全北魏就会被消灭了,元颢也就做不成了皇帝。于是元颢就阻碍了这个计划的施行。

  这里面有个奇怪的问题,就是陈庆之为何不自己密表请梁武帝派援军,而要请求元颢上表?我想大概是本着团结的出发点。另外,他也有可能上表。但是,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从梁武帝的角度上,更愿意相信元颢的说法。总之是从此之后,陈庆之的孤军就没有了援兵。

  随后,有手下劝陈庆之自立,陈庆之拒绝,再随后,陈庆之想出镇徐州(离梁近),离开事非之地,而元颢更担心他在外坐大,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拿话相激,大意是说:“如果你要是个喜欢富贵的人,我不拦你,皇上(梁武帝)怪罪下来,我来承担好了”。

  于是陈庆之就不敢再发言。

  此时,北魏开始组织势力反扑,总人数号称有百万之众。元颢本来就没什么才能,加之此时骄奢淫逸,于是之前所得的城池全部失去。北魏大军直指洛阳。这个时候,陈庆之领白袍军渡河扼守渡口,与尔朱荣(北魏其时朝政控制者)大小共十一战,杀伤甚众。以至尔朱荣有了退兵之意,但经人劝说,就派兵绕道渡河,一举击溃并擒杀元颢。

  这时候的形式应该是直转急下的,陈庆之独立难以回天,便率领余下的白袍军结阵南返,且战且退,不幸山洪与河涨,以至全军尽没。那陈庆之此时还余下多少兵力呢?有一本《洛阳伽蓝记》记载:(元颢)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陈庆之生还,化装成和尚逃回梁朝。随后,奉命平定僧强叛乱。梁武帝告诫他说,江淮兵战斗力强,不能硬拼,要以计策取胜。但陈庆之到后不到十二天,就迅速平定叛乱,将叛乱首领的首级传至南京。

  公元530年至539年,陈庆之镇守梁朝北大门,延续了他对敌“一鼓即溃”的惊人战力。并精兵减政,与民休养生息,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

  公元539年,一代名将陈庆之去世,年五十六岁。十年之后,侯景叛乱,攻陷南京,梁武帝被饿死。南朝最辉煌灿烂的时代烟消云散……

  庆之若在,侯景必不敢乱,也必不能乱。

  从陈庆之十五年的军事生涯来看,最大放异彩的应该是他率7000军队横扫北魏的一战。这也是他在网上被人大力吹捧的原因。读其史,的确是令人神往,其百战百胜的战绩以及每次以弱破强的超强战斗力,确实在中国历史上几无人可以匹敌。但这样一位战神似的人物,又为何会被淹没于历史之中呢?

  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史书的真实性。陈庆之的传记有两篇,一是《梁书》陈庆之传,二是《南史》陈庆之传,可以看到,两部书在对同一场战役敌军兵力数量上就有很大不同,总的来说是《梁书》把兵力往大里写。而北魏方面参与战争的其他人的史书中,对这些战争缺乏足够旁证,以致于无法核实《梁书》记载的真实性。

  第二是南北是乱世,军队的战斗力与盛世不同。这个需要说明一下,一是军队人员的素质问题——抓来的兵,战斗意志不强,临阵脱逃现象严重。二是军队的武器装备问题,大家不要以为冷兵器时代就单单是人员多少的问题。

  第三则是陈庆之所帅的北伐并非仁义之师,而且这场战斗最大程度也相当于北魏政权的一次夺权战争(因为主角是元颢),而且他的部队由于粮草补充的问题,大概也如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一样,纵兵抢掠,烧杀奸淫。证据是陈庆之攻城必克的原因恐怕是学习了蒙古人,将俘获敌军作为先驱攻城。另外,荥阳之战陈庆之部应该受到了严重损失(损失了五百人),陈庆之就将俘虏来的敌军将领剥腹挖心——他所率领的军队,根本就是一群亡命徒。

  这样的话,陈庆之恐怕为人所不齿,因而并未进入唐时武成庙中的六十四名将,宋时也未进入七十二名将之列,估计这也是其不为人后人所知的重要原因。到是日本人写了部《铁流》,陈庆之在日本青少年中就相当于奥特曼了。

  但不管如何,陈庆之的战绩,扣除可能虚构和夸大的部分,仍然在历史上少有匹敌。他是个实用军事主义者,对国家忠,对战友仁,唯独对敌人狠。他、智、信、仁、勇严无一不备,因而能每战必克,并且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战斗效率令人惊诧。

  最重要的是,他怀有对萧武帝个人深深的崇拜之情。

  而梁武帝、昭明太子、独眼皇帝的故事、疯狂的侯景、宇宙大将军也随同南朝六百八十寺,消失于历史云烟之中。以至于被后人记起的,仅仅是荒唐。而完全忘记了这个杰出帝王曾经伟大的丰功伟绩以及他那些伟大的战将。

  历史,或许也正因此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