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白羽扇(真是诸葛亮的标配吗)(1)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作有震烁千古的豪迈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前面其实已经点得很分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写东吴大都督周瑜的。但,很多人都觉得这一描写,用在诸葛亮身上最合适。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羽扇纶巾”是属于诸葛亮的固有标签。

造成人们的这种印象,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

且看《三国演义》里关于诸葛亮的描写“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

就是这个描写,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包括影视作品在内诸葛亮形象在民心中的深植。我们在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诸葛亮的经典造型就是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这个造型,无论春夏秋冬、天阴雨雪,都一成不变。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真的这么穿戴的呢?

诸葛亮的白羽扇(真是诸葛亮的标配吗)(2)

答案是明确的。

东晋人裴启所著的《语林》就记述有这么一件事: 诸葛武侯与宣王(指司马懿)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乘素舆,着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大家都知道,三国归晋,从三国时期到东晋,时间相距不是很远,诸葛亮坐素车、戴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作战的事应该不是讹传。而且,这则记载也给出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装束的缘由——因为诸葛亮是“名士”。

诸葛亮的确算得上是名士,西晋人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就是把诸葛亮作为名士来看待的。他称赞说:“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咨以济世,奇策泉涌,智谋从横。”

那么,东汉至魏晋年间的名士一般都是怎么穿戴的呢?我们来看几个代表人物:

诸葛亮的白羽扇(真是诸葛亮的标配吗)(3)

一、郭林宗,郭林宗是东汉末年与儒林名宿李膺齐名的当世大名士,“李郭同舟”的故事千百年来不知羡煞多少文人骚客。《后汉书. 郭林宗传》是这样记述郭林宗的妆扮的:“(郭林宗)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堕,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看,郭林宗很喜欢宽衣博带,头戴葛巾,他的葛巾被雨淋湿了,堕了一个边角,时人以为美,争相效仿,还美其名曰:“林宗巾”呢。

二、晋孝武帝皇后之兄王恭,是孝武帝朝的忠臣兼名士,《晋书王恭传》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王恭)尝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日:‘此真神仙中人也”’。 《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中也记:“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三、“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中谢安的弟弟谢万,《晋书?谢万传》记载:“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既见,与帝共谈移日。 ”

……

鹤氅是用羽毛做成的外套,类似披风。作为一个名士,如果能在头巾之外,再披一件鹤氅裘就更显高逼格了。

实际上,《三国演义》第38回诸葛亮第一次出场时,就是这样描写的:“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郭林宗、王恭、谢万这些人一样,都是名副其实的名士。

既是名士,头戴纶巾之余,手中往往会拿上一件代表名士身份和风范的道具。

魏晋南北朝名士崇尚清谈,手持之物以麈尾为主。

为什么喜欢手持麈尾呢?《资冶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胡注引《名苑》说:“鹿之大者日麈,群鹿随之,皆视麈所往,麈尾所转为准。”也就是说,鹿群中长得最为高大的就称为麈,每逢出行,其必走在队伍最前头,后面的鹿群都盯着它的尾巴向左向右、前进或后退。

诸葛亮的白羽扇(真是诸葛亮的标配吗)(4)

名士谈玄时手执麈尾,举手抬足间,凌空舞动,不但姿势潇洒,而且含有左右谈局,超轶群伦的气度。

《晋书》卷四三《王衍传》载:王衍“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东晋名土孙盛与另一名土殷浩剧谈,两人方“奋掷麈尾,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

诸葛亮手中的扇跟这麈尾有没有联系呢?

有东晋朝学者认为诸葛亮手里的扇应该是“毛扇”而不是“羽扇”。

在古代,“羽毛”指的是两种东西,“羽”为飞禽的羽毛,“毛”为走兽的毛发。人们除了用麈的尾巴毛做成类似拂尘的“麈尾”之外,也会做成扇型样,即刻木为柄,柄上植上麈毛,既称“毛扇”,也称“麈扇”。诸葛亮用的就是这种扇子。

现代甚至有学者干脆认为:“毛扇就是麈尾,因为麈尾的外形与扇相似,所以又叫‘麈尾扇’。”

不过,说诸葛亮手里所持扇子是“羽扇”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按照西晋陆机《羽扇赋》里所写:“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宋玉等人都拿了一把用鹤翎做成的羽扇。

诸葛亮的白羽扇(真是诸葛亮的标配吗)(5)

宋玉等人是不是都拿有羽扇,陆机也许只是随口这么说说,但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在陆机生活的时代,应该会有很多名士是为羽扇来装备自己的,要不,陆机也不可能产生宋玉等人拿羽扇的联想。

实际上,同陆机同时代的顾荣就曾手摇羽扇指挥军队与陈敏作战。

在行军打仗中,手摇羽扇,指挥三军,既显从容,又能威慑对方,仍是儒将常用的手段。

所以说,“羽扇纶巾”是诸葛亮作派,却并非他的专属,诸葛亮之外,如周瑜等等儒将出身的人,也经常这样上战场。

《晋书?羊祜传》中记名将羊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十六国时后赵石虎派悍将麻秋西征前凉,前凉军师将军谢艾,“乘轺车,冠白蝁”迎战,麻秋远远望见,气得浑身发抖,老羞成怒地说:“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

南梁儒将韦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麾军,一日数合”。

……

诸葛亮、周瑜、顾荣、羊祜、谢艾、韦睿等人不披甲的造型,一方面是对那些披甲持胄的武将显示自己的潇洒从容,另一方面对自己军队的军心也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