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鹏

什么大学毕业直接进入公检法 论道教授说毕业后千万别去公检法(1)

有些问题,很难回答

但,应该回答

01.

“毕业后千万别去公检法!”

上周参加一所高校的“法学实践教学”研讨会,一位参会的教授在发言时很无奈地说出了上面这句话。

“因为学生去了那里学坏太容易。”教授紧接着解释了他的理由。“以前,我感觉怎么着也得三四年才能变坏,现在不到半年就不行了。”可能是因为我和另一位检察官在场,所以大家尴尬地笑了几声。教授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前不久,我的一个毕业后去了法院的学生打电话问我说:'老师,原告被告给的东西我肯定不敢收,但是庭长副庭长给的东西,您说我收还是不收呢?收了吧,肯定是要干预我的案件办理;不收吧,以后怕是会被孤立、穿小鞋儿,没法混了!'。”

听完这个例子,大家都苦笑了。尽管举的例子是隔壁公司,但内涵意思大家都明白:衙门太腐败,入职会变坏。

说实话,我不太理解一个刚毕业半年的书记员能有什么案件值得领导去干预,但这个例子里面隐含的话题确实很有意思,并且也非常重要,所以我想讨论讨论。

02.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按会议议程,这位教授发言后就是我发言。我在正式开始前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教授,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不会再联系当年的老师,您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向您请教困惑他的人生问题,可见您在他心中必定是一日为师,终生导师的地位。我很好奇,您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收,还是不收呢?”

教授笑了,向后舒展了一下身子,然后叹了口气说了一句话: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教授就是教授,在任何时候都能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提问者自己得出答案。

不过这几天我也反复在想,如果我是老师,可能不会用这八个字回答。因为我会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如果这位学生当初选择做法官的“初心”并不包含维护公正的内容,而仅仅是“改善生活状况”,那“不忘初心”会不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第二,这个问题其实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它就是底线原则的坚守问题,如果例子是真的,那么当一个人在为是否突破底线而犹豫的时候,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绝对不行”不是更好吗?

第三,与应不应坚守底线具有同等重要性的还有两个问题:用什么方式坚守以及能不能承受坚守所带来的后果——谁说不收领导的礼就一定会被孤立;谁说为了不被孤立就一定要突破自己的底线?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三个关键词:底线、方法、能力。

03.

底线是情怀!

我不是一个喜欢讲情怀的人,很多人都说我理性有余,情感不足。但如果要谈司法事业,我肯定会强调:没有情怀,别来检法。

这个行业不能给你想象中的丰厚的收入,不能给你想象中的不受约束的权力,也不太可能给你想象中的一马平川的仕途。在入职之前,你梦想的未来可能是解决自己的户口以及配偶的就业,然后分套房子,一家子住进去,再生个孩子,再给孩子解决个好学校,然后一家几口儿其乐融融的享受高薪养廉的幸福生活。但当你来了以后,你发现除了自己的户口被解决了(当然只能是集体户)之外,其他的都不太可能;不仅如此,你还发现升迁渺茫,斗争激烈。这也许就是现状,我觉得在这时候,你想继续干,那最好培养点儿情怀,停止胡思乱想;你要不想干,那趁早走人,把位置腾出来给别人。

我觉得检察官和法官,都至少应该有维护公正,坚守良心的底线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有抵抗利益腐蚀和行政干预的最起码的冲动;至少能让我们在“应不应该收东西”上不纠结。所以如果谁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请教他人,那我完全有理由怀疑他究竟有没有底线,有没有初心。

04.

方法是盾牌!

拒绝领导就意味着混不下去吗?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拒绝领导的经历,但是不是会导致不利的后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会不会拒绝。

领导对你提出了一个你不想满足的要求,如果你硬生生地回绝,你可能第二天就完蛋了。但如果你能巧妙地让他知难而退,说不定他会高看你一眼。我以前写过一篇《王熙凤教你如何拒绝领导》,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多向她学学。

所以,别太害怕拒绝,多想想怎么拒绝。方法多得是。坚守底线是你的品质;坚守底线还能不因此受到伤害,那是你的本事。

05.

能力是底气!

当然,我们不能保证总能找到合适的拒绝方式,有时候,我们必须为坚守底线付出代价。此时,能不能守住底线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承受这些代价,或者说,坚守底线的成本你是否付得起。

一般来说,得罪领导无非导致两个结果:其一,短期内职业生涯受挫;其二,彻底干不下去了。在这个时候,你有没有接受一段时间韬光养晦的心理素质,有没有离开单位后还能找到一份差不多工作的能力,决定了你有没有底气去坚守自己的底线。

所以说,坚守底线,你不仅得有底线,还得有方法和能力,没有能力,你容易变质,没有方法,你混不出头,没有底线,你不配从事司法工作。

什么大学毕业直接进入公检法 论道教授说毕业后千万别去公检法(2)

欢迎关注:检事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