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1)

全剧最帅的男人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越往后面就让人越同情龙波这样的蚍蜉,痛恨在高高庙堂之上的圣人、太子、右相等人。所谓兴亡治乱,不过是百姓苦而已!

为建小勃律国使馆,竟然强拆民宅,杀戮百姓;花萼相辉楼,一座大仙灯,多少民脂民膏;颍州水灾,多少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官家依旧挥霍无度······

如此一个盛世,如此一个大唐,于蚍蜉百姓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剧中,龙波与张小敬都曾是大唐安西兵。在那场几乎毫无生还可能性的烽燧堡之战中,龙波、张小敬等九人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其实,剧中所说的烽燧堡之战,其实是大唐与吐蕃之间百余年战争中的数次石堡城争夺战中的一场。

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2)

花萼相辉楼

石堡城在赤岭东二十里,具体位置目前尚有争议。根据《通典》、《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唐会要》及《资治通鉴》中胡注等传统史书记载,石堡城应该位于青海日月山以东,即今青海西宁市西南湟源县一带。近年来,一些学者基于新的考古发现,提出石堡城位于甘肃卓尼县羊八城的说法。

提及吐蕃,很多人都会想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那是多么美好的唐蕃友谊啊。但是,文学叙事建构起来的历史文本并不是历史真相,从太宗朝开始,经高宗、武周,再历中宗、睿宗,至于玄宗时期,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李唐而言,吐蕃是并不亚于突厥的边患,也是志在开边的圣人玄宗之障碍。

按照汉文史料记载,石堡城本为唐朝领地,后为吐蕃所夺。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唐廷发动战争,夺回石堡城,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是信安郡王李祎。

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3)

《旧唐书》

信安郡王李祎是玄宗朝的宗室名将,大唐神武军的创立者。除此之外,李祎还是太宗朝吴王李恪的孙子、张掖郡王李琨的长子。吴王李恪是太宗皇帝第三子,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他身上流淌着隋唐两朝皇室的血液。

在经历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两人谋逆风波之后,太宗皇帝曾经一度有意立吴王李恪为储君,但被长孙无忌所阻挠。高宗即位后,李恪卷入房遗爱谋反事件,被长孙无忌借故处死。 显庆五年(659年),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李恪被高宗追封为郁林郡王,并得以立庙祭祀,算是初步平凡。

神龙政变之后,唐中宗复位,开始大批恢复李氏皇族封爵待遇,吴王李恪的子孙也在这时候得以继嗣爵位。李祎也是这个时候开始重新享受宗室待遇的,景龙四年(710年)被过继为江王李嚣之后。玄宗即位后,以“祎等并自神龙之后外继为王,以瓘利泽王之封,尽令归宗改封焉”,李祎被改封为信安郡王。

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4)

李恪的影视形象

玄宗皇帝似乎对前朝李氏宗室非常优待,非常在意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感情,起用了很多没落的李氏皇族。除了李祎之外,《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左相李适之,右相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都是没落的李家人。李隆基真的只是珍惜血脉亲情吗?他可是能在一天之内杀掉三个儿子的铁腕皇帝,怎么会在意隔了几代的血亲关系呢?李隆基起用没落宗室,不过是要利用这些人感恩戴德的心态,好为自己卖命而已。

除了宗室身份,李祎与一般的唐朝官员的仕途轨迹并无太多不同。在经历诸多地方刺史履历之后,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祎出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从开元元年(713年)开始,吐蕃趁唐廷政局不稳,连续进犯边境,但战和兼有,总体说唐朝处于守势。开元十五年(727年)闰九月,吐蕃与东突厥连兵入寇,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毚被回纥瀚海司马护输余众所杀,河、陇震动。

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5)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河陇危急,是年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任命李祎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又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统筹对吐蕃的军事防御。开元十七年三月,在任朔方节度使期间,李祎领兵深入陇右,大破蕃军,为唐朝夺得被吐蕃久据的要塞石堡城。在《旧唐书·信安郡王祎传》中对这场争夺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先是,石堡城为吐蕃所据,侵扰河右。敕祎与河西、陇右议取之。祎到军,总率士伍,克期攻之。或曰:“此城据险,又为吐蕃所惜,今总军深入,贼必并力拒守。事若不捷,退则狼狈,不如按军持重,以观形势。”祎曰:“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苟利国家,此身何惜?”于是督率诸将,倍道兼进,并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斩获首级,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仍分兵据守,以遏贼路。上闻之大悦,始改石堡城为振武军 ,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

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6)

唐蕃战争

从上述史料看,石堡城最初是唐朝的领地,吐蕃攻陷此城后留兵据守,并以此为基地不断侵扰“河右”,即河西之地。信安郡王李祎主持对吐蕃战事,力排众议,苦战拿下石堡城。唐廷夺取石堡城,改地名为振武军,赢得了战略主动。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提到了这一场战役。剧中男主张小敬曾经是信安王麾下将领,正因为拒绝执行强攻石堡城的命令而被撤职,发配到安西军当大头兵。张小敬手中那把几乎从未拔出的刀就是信安王所赐的“无用刀”,意在讥讽其怯懦无用。

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7)

无用刀的来历

张小敬当然不是怯懦,在他看来石堡城易守难攻,耗费军力,牺牲战士去争夺这样一个要塞毫无意义。历史上的军中诸将之所以会反对强夺石堡城,大概都是因为此种原因。但是,对于没落宗室信安王而言,圣人大悦才能家门荣耀。圣人李隆基又是一个醉心开边、穷兵黩武并好大气功的人,将士性命在信安王看来就犹如蚍蜉了。

振武军为唐戍守了近十二年,在这期间吐蕃没有再对河西造成大的威胁。夺取石堡城与振武军的设置使唐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赤岭一带,这是唐、蕃赤岭划界的基础。

但到了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吐蕃又于六月及十二月向唐朝边境发动两次进攻。在是年六月的军事行动中,吐蕃军队曾由陇右的湟水地区北上大斗拔谷,并抵达焉支山下。这条作战路线是河西走廊通青海湟中的捷径,吐蕃此番行动的目标应该是河西。但是,吐蕃这一波进攻被唐将臧希液所率5000 唐军击败。

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的历史故事 他爷爷差一点是唐朝皇帝(8)

石堡城旧址

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调集兵马,攻陷廓州达化县,将城内军民全部屠戮。随后,吐蕃大军向石堡城发起进攻。 石堡城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陇右节度使盖嘉运疏于防范,又没有及时救援,结果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剧中后面烽燧堡守御战的惨败,似乎又是以此番石堡城失守为历史原型。

长安的圣人在乎的只是疆域的拓展和帝国的荣耀,蚍蜉一般的士卒性命、神州黎庶的身家,在他看来不过只是数字而已,都比不上花萼楼上的仙灯光芒,比不上严太真(杨太真)的佳人一笑。圣人要征服四夷,当然不是灭人之国,他要的是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要的是华夷共颂唐天子,要的是繁花似锦的长安城,至于代价是什么,圣人并不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