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汉以前的语音称为古音,又称上古音。包括古韵、古纽、古音声调三方面的内容。

古韵指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所代表的韵母系统。古韵的研究,最早始于宋代的吴棫。他提出了叶音说,并将古韵分为9部,是第一个荟萃大量诗文韵字为古韵分部的学者,为后世古韵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法。他的古音资料上起《周易》,下至欧阳修、苏轼诗词,这说明他不知道古今音的时代界限。明确认识到古今语音不同的是明代陈第,他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著名论断,揭示了古今语音不同的真谛。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声母比较(两汉以前的语音也包括声母韵母音调三部分)(1)

古纽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声母。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里,古纽一直不像古韵那样受重视,成就也没有古韵那样大。这主要由于材料缺乏。到目前为止,研究古纽主要利用5种材料,即: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最先从事古纽研究的学者是清代钱大昕,以后有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他们先后提出不少有意义的见解。

①古无轻唇。大意是说上古汉语中没有轻唇音声纽,这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唇音后来逐渐分为两类,通常叫重唇和轻唇。重唇是双唇塞音,以及同部位的鼻音,即三十六字母的帮、滂、並、明;轻唇是双唇塞音变来的塞擦音,以及从双唇鼻音分化出来的唇齿鼻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古无轻唇即中古后期的轻唇音在上古一律都读重唇音。

②古无舌上。大意是说上古没有舌上音声纽。这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舌音声纽分两类,通常叫舌头音和舌上音。舌头音指舌尖与上齿的塞音,以及同部位鼻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泥。舌上音即知、彻、澄、娘4母,它的具体发音部位,各家说法不一,高本汉认为是舌面与前腭的塞音,以及同部位的鼻音。钱大昕的古无舌上,是说上古没有知、彻、澄3纽(不包括同部位的鼻音声纽“娘”),这3纽分别归属于舌头音端、透、定3纽(也不包括同部位的鼻音声纽“泥”)。

古音声调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声调。清代的古音学家发现《诗经》的韵脚字有一部分跟当时的读音不一样,同时也发现有些字的声调也有跟当时通用的声调不一致的,他们称为古四声。比方《诗·甫田》二章的押韵字是:明、羊、方、臧、庆。四章的押韵字是:梁、京、仓、箱、梁、庆、疆。这让人看了,不由得不产生一个印象,就是在《诗经》时代,有些字的声调跟后代韵书里记录的不一样。象上文的“庆”字,要是改念“羌”(qiāng),就觉得全部押韵都是非常和谐的。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