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疆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唐朝开始停下主动扩张的步伐,转而以防御的姿态,应对边疆的事务。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即便停下扩张的脚步,唐朝皇帝仍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统治一个疆域面积庞大,并仍有外部隐患的帝国?最鼎盛时期,唐朝疆域突破了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

在古代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年代,如何统治这一片土地,极为考验朝廷的智慧。他们既要能够管理这些土地,又要能发挥这些地方的优势,不能限制得僵硬,让地方难以运转。尤其是边疆地区,这些地方应对突发战事时,需要有足够灵敏的反应速度。

唐玄宗是最高明的(唐玄宗设立10个节度使)(1)

而且,不能仅靠某个边疆地区零散的防御,需要整个区域的边疆地区互相协同调度,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去进行反击,达到主动防御的目的。正是这些因素的促进,唐朝藩镇节度使的雏形就开始不断演变产生了,更有天宝十节度使的说法。

跟一般的官员不同,藩镇节度使手上掌握着边地区域的军事大权。唐朝时,为了更好应对外部威胁,从各地调集了大量军队在边境。这些军队很大一部分,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

唐玄宗是最高明的(唐玄宗设立10个节度使)(2)

在天宝十节度使中,掌握兵员数量最多的是范阳节度使,他的手上掌握着九万一千四百人的兵员。其他节度使中,最低数量的岭南五府经略使,手上也掌握着一万五千四百人的兵员。

当然,节度使跟其他官员的差别,不只是有大量军权而已。朝廷为了让他们可以灵活应对边地威胁,会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让他们在应对突发情况的时候,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他们就相当于唐朝时,掌握军队实权的边地封疆大吏。而且,到了唐朝中期,因为边地兵源大量逃亡,节度使又有了自行募兵的权力。这等于让节度使有了培植私人力量的机会。

唐玄宗是最高明的(唐玄宗设立10个节度使)(3)

这种特殊对待,让唐朝节度使在当时的风头极盛。不管是地方,还是中央,他们都是重要大臣。风头极盛。尤其是皇帝为了拉拢节度使,还会给予一些正常官职外的特殊对待。例如安禄山,他除了会谄媚唐玄宗外,更因为自身确实有军事才能,赢得了特殊恩宠,被认作“义子”。

唐玄宗甚至让安禄山同时兼任河北三个节度使的职位。而这三个节度使中,其中就有统兵数量最多的范阳节度使,以及其他两个统兵数量分别在三万、五万的平卢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也就是说,安禄山手中掌握了近二十万边地精锐人马。

唐玄宗是最高明的(唐玄宗设立10个节度使)(4)

这已经打破了唐玄宗在设立节度使时定下的“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的原则。这原本是制约节度使谋乱的根本。所以,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没有缘由的。

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又让节度使兼任原本用来监督他们的采访使。这让节度使的地位,更加无法无天。安史之乱虽然暂时平定了安禄山等人的叛乱,却无力继续追剿藩镇节度使的残余力量。除病不除根,后患无穷。

唐玄宗是最高明的(唐玄宗设立10个节度使)(5)

节度使在地方实力愈加根深蒂固,后来还形成了可以世袭职位的节度使职位。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逐渐形成,最终成为灭亡唐朝的根源。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