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空谷寻芳 ©
物道君语:
美,是一种生活方式
丰子恺曾说:
“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
原来,对美的向往,是人之本性。追求美感,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因为对美的欲望,才会让我们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怀念慢,在匆忙的路上很想停下来吹一吹荷塘的清风,在忙碌之后想住进山里听雨入梦。
美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生活的选择。
诗人兰波曾在盛夏的清晨散步:“我遇见的第一件好事:在白晃晃的清新小径,一朵花告诉我她的姓名。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心不亡的人,过一种美的生活。
图片|空谷寻芳 ©
到处你都觉得有趣,到处你都忘不了移情,你就是天生的美学家。
——朱光潜
马未都曾请过王世襄和几位老先生吃饭。
席上有一道醋溜鱼片,菜一上桌,王世襄一夹,便说这菜不对。
众人不解,他解释道,这鱼片太松,一夹就散。要想做这道菜,需得用立秋到立冬时节的鱼,且最好一斤半两重,才最为肥美。
对这位民国美食大家来说,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品尝那个时节最好的味道,所谓不时不食。这是他对美食的讲究,又何尝不是对生活美学的在意?
图片|其弈工作室 ©
图片|其弈工作室 ©
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aesthesis,原意为“感觉学”。感觉,不仅是视觉,还有听觉、味觉、嗅觉。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感觉,亦可以成为生活的美。
可是现在,我们经常着急吃饭,点个外卖应付了事。对吃太过潦草,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在茶会上偶遇一些人,先是评论这茶不好。听到价格后,马上就改口说太好喝了。
图片|草木君 ©
图片|草木君 ©
我想,这样的人也不是装,而是因为不会去感受,因此习惯从外在的标准做判断,如价格、别人的眼光。这其实是一种遗憾。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美的本质,不也如此?
没有那么多逻辑公式,无非就是以自己的心,去感受一餐一蔬、去品味一茶一汤。
图片|其弈工作室 ©
中国旧式士子出而问世必需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
——梁实秋
木心一生坎坷,三次入狱,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期间被折断手指,受尽折磨。
出狱时,已经50岁了,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衣衫褴褛。谁知道,那天他昂头挺腰,面带微笑,裤子上还有笔直的缝。
那年冬天,他总是穿着一件意大利产的暗棕皮衣,戴着黑色礼帽,皮鞋擦得很亮。一个人,孤独地走在大雪纷飞中,那么优雅,那么干净。
陈丹青看过他50岁的照片,说:“这哪里像是一个坐过牢的人,好奇怪的一个人。”
衣服,是一个人无须言表的语言。你的审美、追求、气质,皆可从中来。
只是现在的我们,更多地是被时尚潮流带着走。名人网红穿什么,什么样的牌子够洋气,便抢着买。
作家梁文道曾讲述过,友人在一家三星餐厅,遇见穿着婚纱的女孩,穿着名牌球鞋的男孩。美的本质,还在于它的恰乎时宜,在于它是否称得上得体。
因此蒋勋可以经常穿着那几件纯棉衬衫,因为那是他喜欢的衣服,和皮肤很贴切、很自在。因为“衣服穿久了之后会有感情,它与人的身体产生很多记忆,记忆是美的。”
因此古人穿衣服,讲究要“天人合一”,多是麻、棉、丝,取之自然。即使一介布衣,也自有两袖清风。
因为东方美学里,真正的美是自然。
穿衣打扮,当是“君子役物”,而非役于物;当是“乘物以游心”,而非徒有其表。
图片|阿乆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
抗日战争期间,梁实秋到了四川。在那里,他住到一处山坡上的小屋。四壁空空,每逢下雨就滴嗒滴嗒的,夏日经常“聚蚊成雷”被咬得满头包,隔音差总能听到邻居的动静。
换作他人,估计别说生活的诗意,单单能不能住得舒服都存疑。可是,梁实秋却将此地命名为“雅舍”。
每逢月夜,三五好友携伴而来,一起坐于房前梨树下。等月光清亮,从树间筛洒而下,谈笑风声,心生幽静。
图片|东南枝三_三 ©
图片|东南枝三_三 ©
他说:“人生如寄,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这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如今每每提及居住的审美,总有“得有钱”“换个地方我也可以”诸如此类的说法。诚然,经济基础是必须的,但有了钱不代表就有了审美,也不意味着换个品质更高的空间就能有了审美。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影。”
我们的内心,何尝不是一个“住”的空间?
若心中住着美,无论身在何处,亦能室无俗韵,寒室生香。
图片|L先生的时光机 ©
旅行的要点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林语堂
林语堂曾说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位美国女友被几个中国朋友邀请去杭州登山。
那天,雾气很浓,越往上走越累,甚至听见露珠滴落的声音。她有些纳闷,想打退堂鼓,可是同行的朋友说山顶上有奇景,让她一定要坚持。
因此,带着这点希望,她跟着爬到了山顶。只见一片云雾缭绕,只能依稀望见远处的山峰。她无比失望:“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可看啊。”
没想到,那几个中国朋友说:“对了,我们特为上来看虚无一物的。”
图片1|东南枝三_三 ©
图片2|草木君 ©
时至今日,我们有多少人能这样地“行”一场?
现在大家都觉得中国人很浮躁着急,殊不知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是这么浪漫含蓄的。一大早爬山去看“虚无一物”,这样的“行”和王维那一场“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散步有着同样的美妙。
不是为了拍照发圈,没有太多目的性,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的行过、走过、路过。
图片|东南枝三_三 ©
图片|东南枝三_三 ©
越是在繁忙的城市里,越是每天开着车,某一刻的行走便显得尤为珍贵。
也许在不忙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走走行行,像朱光潜先生所言:“慢慢走,欣赏啊!”
未必要走到多远的地方,而是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享受旅程,即使只是门前的一条路,路边的一棵树,天上的一片云,亦能感受到行之乐,收获行之趣。
图片|zhiyuan_e ©
多年以前,当我和几个朋友挤在一间小出租屋里,我们没日没夜地在工作,每天的生活就是饭、睡觉、工作。吃饭就在楼下小摊随便解决,谈不上好吃不好吃,只是把任务完成了而已。
有一天,我摸到墙角放了许久的吉他,早已落了一层灰。顺手擦了擦,索性就给自己放了一小时的假,慢慢地弹了几首曲子。
平时都在忙碌的室友们,突然在那一个小时里,都停了下来,听我并不娴熟的演奏。
后来我们各奔前程,早已不住那样简陋的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但我依然记得,那时朋友的一句话:“是你弹吉他的那天,让我第一次感觉那几个月的日子,不仅仅是生存,还有了生活。”
也许这就是美之于生活的意义。
美,是一种选择,是我们在庸常忙碌的生活里,给自己的一个选择,对自己的一种温柔。
图片|草木君 ©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