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来”和“麦”二字,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它们最初的来源与造字理据,深挖下去我们发现二者竟然是一场喧宾夺主的闹剧,“来”之本义当是麦,而“麦”为后来另造之字。

为何这样说呢?下面我们从字形和用法来慢慢分析,以便破获这起来自远古时期的案子。

“来”字字形如下: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1)

甲骨文“来”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2)

甲骨文“来”2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3)

金文“来”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4)

篆书“来”

从以上字形特别是甲骨文金文字形可见,“来”为典型的象形字。其形恰似一株麦子,有根有叶有穗。甲骨文金文中亦有字形突出“麦穗”之字,甲骨文第二个“来”字,便在上部加一横线,以突出“麦穗”。至篆书则更加线条化,根部过于宽大突出,叶子也已经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样逼真了。

《说文·来部》曰:“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像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凡来之属皆从来。”

从许氏所释可以看出,当时“麦”和“来”共同出现,且二者都有表示“麦子”之意。“来”字应该有段时间同时兼有“麦”和“往来”之意。那么,许老先生的话是何含义呢?我们大致做一下翻译,“来”这种麦子啊,是周地接收到的优质麦子,这种麦子一根麦秆生长两颗麦穗,形如麦芒麦刺之形。许慎又说“来”是上天所赐,所以又用作“往来”之来。许慎告诉我们“来”的“往来”之意的理据来源,虽说不可信,但至少说明麦子源于外邦。

在古文献中,我们可以见到“来”为麦之意的例子。如甲骨卜辞:“辛亥卜贞:或刈来”;《诗·商颂·思文》曰:“诒我来麰”。这两处“来”均指称麦子。“刈来”即为割麦之意,“诒我来麰”即是“把麦种赐给我们”,此处“来”为小麦,而“麰”为大麦。

但是,在甲骨卜辞之中“来”字之意已经不单纯指称“麦子”,“来”有意思为“返回”、“出”、“下一个”(表示时间,为即将到来之意)的例子。如:“往来亡X”;“来”即为返回之意。“隹王来正八方”,“来”为出之意。卜辞“来岁”,“来”为下一个,“来岁”即为下一年之意。原本一个“来”字专司其职表“麦”意,为什么又去表示“往来”之意呢?

原来是因为这当时的“麦”不是当地所产,许慎解释说是上天所赐,其实就是从别处而来。因此这“来”又有表示“行来”“往来”之意的职责了。

因此,从以上讨论可知,“来”字有一段时间同时肩负着“麦”和“往来”两方面的意思。

后来,人们发现这“来”字指称两个意义容易发生混淆,不能总是两者兼而有之,又因为本表示麦子之意的“来”更多地则使用为“往来”之意。因此,古人就把“来”之字形借走表示“往来”之意,这样也就把“来”固定了下来,不再表示“麦子”之意了。

那问题又来了,表示“麦子”之意的“来”被抢走之后,用什么来表示“麦子”呢?古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添加部件另造新字。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在“来”的基础上增加部件以表示“麦子”。

增加什么部件好呢?我们的祖先上思考再三,终于找到了再造“麦”字的理据。“麦子”乃从天降,别处而来,于是便在“来”下加一“夂”字。为什么增加“夂”字呢?因为“夂”字本义为“脚”,凡有“夂”之字基本都与“脚”有关,如各(本有走意)、舞、夏、降等字。这“来”下有脚正说明“麦子”从别处而来。古文字“夂”像脚跟儿朝上,脚趾朝下的一只脚的形状。篆书字形如下: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5)

篆文“夂”

“来”与“夂”两相结合便构成如今固定表示小麦的“麦”字,“麦”字古文字形如下: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6)

甲骨文”麦“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7)

金文“麦”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8)

篆书“麦”

由以上字形清晰可见,“麦”字为“来” “夂”字构成,只不过这个形状为脚的部件其方向有所变化,但是从甲骨至篆书“夂”字皆清晰可见。

“来”与“麦”字的关系之前有些学者却把它们想得过于复杂了,认为“来”和“麦”抢了各自的饭碗,“来”本义为麦,“麦”本义为“来”。这种说法完全违背了语言使用约定俗成的基本常识,亦未遵从文献资料的事实。

试想如果古人已经明确使用“来”为麦,“麦”为来,并且已经通行一段时间了,突然决定把二者调换,这岂不是为语言交流增加负担,违背了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无缘无故调换二者的岗位真是不可理解!

另外,文献未见“麦”字为往来之意的例子。以下文献之“麦”皆为麦子之意。

《说文》曰:“麦,芒谷也。”《诗·鄘风·载驰》:“芃芃其麦。”《诗·鄘风·桑中》:“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来”字被借用表示往来之意之后,先人再依据原字形结合“麦子”的特点造出新字,这种推测是最符合逻辑的。

“小麦”对中原来说当是外来物种已经被考古所证实,直到今天我们仍没有发现黄河流域有东周以前的小麦遗存。而最早的小麦遗存却被发现在新疆孔雀河一带,已经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战国的《穆天子传》也记载周穆王西游得到了当时新疆和青海部落馈赠的小麦。这些都说明,小麦从他处传入中原一带的。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来”和“麦”的演变轨迹: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9)

“来”的演变轨迹(注1)

连麦有什么话题(来和麦)(10)

“麦”的演变轨迹(注2)

结语

来”本义表示小麦,为象形字,根、叶、穗皆可见;后来,“来”因有从他处而来之意,便引申为“往来”之意,“来”便有“麦”和“往来”两个义项。但是,“来”字表示两个义项负担较大,容易造成混淆,又因“来”的往来之意使用频繁,故“来”被固定表示“往来”意。“麦子”之意的字形缺失,先人便结合“来”字和麦的特点(外来之植物)另造一字。因此,“麦”字便由“来”和“夂”复合而成,以“外来的麦子”来固定指称“麦子”。

很多人认为是一种音同或音近假借,只是音近并无关系,这种说法是偷懒的一种说法。其实,假借也是有理据和理由可循的,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借去,而逼得本义再造一字。下一讲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有争议的“假借造字”。

说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为什么“麦”字有表示脚的“夂”字,从字形上解释成了“行走的小麦”,而“来”最初却是指称静止的“小麦”。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参考文献:注1、2原图源于国学大师网站,侵权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