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省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预防地质灾害十分重要。图为福建省的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示意图。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

(1)分别说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间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2)说明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读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2)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3)

(1) 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 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 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东经103.82°、北纬33.2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截至11日8时,四川省地震台网共记录到余震总数2318个。此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4.43亿元。(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2)说明该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大的原因。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4)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13年9月24日消息,今年第20号台风“帕布”的中心9月24日08时位于日本东京以南大约109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70百帕。预计,“帕布”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转东北方向移动,强度先维持,后缓慢减弱。未来,“帕布”对我国无影响。材料二气象卫星拍摄的卫星图片。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5)

(1)和材料一相吻合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卫星图片1或卫星图片2)所示的天气现象。

(2)“帕布”主要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海域,其移动方向为________。该天气系统除了自身带来的灾害外,还会诱发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3)说明两种天气现象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和出现季节。

(4)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11月29日21时42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4级地震,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215 次,最大地震分别是2019年4月18日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的6.7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65 公里)和2016年2月6日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 6.7 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222 公里),下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6)

(1)地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等。(2)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的地区,根据材料说明台湾地区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3)谈谈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预防并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多断裂、岩层破碎。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材料二地质灾害示意图。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7)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8)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3)为减轻红层地貌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当地应采取的措施。

8.如图为减灾防灾的图片。读图,完成下列填空。

高考模拟地理气候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9)

(1)将图中的减灾防灾措施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分类,其中属于工程措施的是______(填图中甲乙丙丁),属于非工程措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措施防御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

(3)丙防御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解:(1)从图中不难看出其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内陆,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结合福建省的地形地貌特征等,滑坡、泥石流分布区主要位于山区,因山区地势起伏大,且多暴雨;沿海地区距离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近(距环太平洋地震带近),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地震。 (2)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的措施有: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意识),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故答案为:(1)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这里地势坡度大,降水多。 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里距离板块的边界近,地壳活动剧烈。 (2)①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③植树造林;④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⑤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意识),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解析】 ( 1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需要结合福建省的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示意图总结分布特点,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原因分析。 ( 2 )本题考查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难度较小,属于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性知识。 掌握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是解答此题的基础,需要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答案】解:(1)根据材料提示“红层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图示红层地貌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容易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能答地震,地震是内力作用引起的。 (2)根据上题回答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书上所学的知识来回答带来的危害,此问难度不大。 故答案为: (1)崩塌、滑坡、泥石流。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解析】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本题以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3.【答案】【小题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小题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小题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解析】 3. 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 4. 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 AB 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 BC 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CD 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5. 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4.【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2)震源较浅,震级较高;震中距离风景区近;旅游景点密集,旅游景观受到破坏,旅游业经济收入减少。

【解析】 本题考查 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及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大的原因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图文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 1 )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分析,应从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角度考虑。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分析,应从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角度考虑,四川省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 2 )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应从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及震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进行分析。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应从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及震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进行分析。此次四川省九寨沟地震,震源较浅,震级较高;震中距离风景区近;旅游景点密集,旅游景观受到破坏,旅游业经济收入减少。所以此次地震损失较大。

5.【答案】(1)卫星图片1(2)西北太平洋 西或西北 滑坡、泥石流 (3)台风天气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冬春季节。(4)做好预报,积极应对,通知海上作业船只进港避风,船民上岸;加固建筑物;关闭门窗等;提前防范,减少损失。

【解析】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自然灾害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图示信息,并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特征及台风的危害及防御。 (1) 由材料一可知所述天气系统为气旋,读图可知,气象卫星图片 1 所示现象是台风,形成此现象的天气系统是气旋。气象卫星图片 2 所示现象的天气系统的是冷锋过境,快行冷锋过境,强风吹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天气。 (2) 由题干信息可知,“帕布”主要形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其移动方向西或西北。其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引发,除了自身带来的灾害外,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 (3) 影响我国的台风天气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 (4) 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可以从监测、预报、预警、及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做好预报,积极应对,通知海上作业船只进港避风,船民上岸;加固建筑物;关闭门窗等;提前防范,减少损失。

6.【答案】(1)滑坡、泥石流、崩塌(2)台湾位于板块边界,板块运动活跃,地壳极不稳定,地震多发。(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3)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研究;提高建筑物防震能力;实施防震的法律法规,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及时有序进行灾害救援与救助;尽早进行灾区重建,恢复重灾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家中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

【解析】 (1) 根据不同的地质作用发生的地质灾害,可分为两大类,地球内力作用引发的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球外部动力引发的称为外动力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 台湾多地震的原因是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面,是两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汇处,板块运动相互挤压造成其地形时常变化,形成地震。 (3) 预防并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的举措。工程建设尽量避开地震危险区;房屋等建筑物根据基本烈度加固:房屋布置要增设安全角;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制定救灾预案,普及地震知识,学习救灾技术,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 如水库、堰塞湖垮塌 )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移民 ;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 ,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 ;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7.【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监测能力,完善预警系统;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工程措施的建设;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解析】 ( 1 )本题考查红层地貌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红层地貌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形成原因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材料“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及图示可知,红层地貌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多暴雨,容易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2 )本题考查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是解题的关键。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冲毁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 3 )本题考查减轻红层地貌区自然灾害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减轻红层地貌区自然灾害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防治滑坡、泥石流最重要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预防监测的技术应用。所以,为减轻红层地貌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措施有: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监测能力,完善预警系统;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工程措施的建设;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答案】(1)丙 甲乙丁(2)地震​(3)洪涝

【解析】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