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前由施工管理方对控制价的审核,关系到后期的招标顺利及实际施工时尽量避免争议的有效有段。

招标前对控制价主要进行两方面:

一、进行预算编制设计交底会议,让造价公司知晓图纸的设计意图及注意的事项。甲方代表参加招标办组织的预算编制设计交底会议,提出建议并对会议进行记录,在施工中按设计交底的相关要求进行施工管理。

主要交待建筑物的功能与特点、设计意图与施工过程控制要求等。

1.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2.设计主导思想、建设要求与构思,使用的规范;

3.设计抗震设防烈度的确定;

4.基础设计、主体结构设计装修设计、设备设计(设备选型)等;

5.对基础、结构、及装修施工的要求;

6.对建材的要求,对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

7.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等;

8.设计单位对监理单位和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图纸中的问题的答复。

招标控制价审核方案 招标前的招标控制价审核(1)

二、经评审的预算稿审查核定,减少大的缺项漏项的发生,同时对一些图纸的理解做一些明确。

1、从签订合同、编制预算入手,注意条款的可操作性

合同、预算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法律文件,可是由于编制人员的水平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有的合同出现了不应有的错误,如:某项工程已定为包死项目,而后面又出现了以实结算的字句。使审核人员无所适从,无法操作。预算中有的清单描述不够完整,造成工作内容上的扯皮。把本来属预算内应考虑的项目再列入造价,计取工程费用。 而甲方又没有足够的反驳理由。造成工作中的被动。

2、对量、核价中出现的问题

不同人员编制的工程量、价结果肯定不会相同,况且甲乙双方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出现工程量、价的不同是肯定的,客观的。但是结果必须统一到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建筑合同上来。合理合法确定工程造价。下面我先分析一下造成工程量、价结果不同的原因:

(1) 施工方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往往高估冒算,就高不就低,能蒙则蒙,审不出来就赚了。实在不行退回来也没丢了什么。

(2) 施工图与竣工图混淆不清来源

施工图是工程设计的理想成果,是工程施工的基础。竣工图是对竣工工程的具体记录,包括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签证变更等,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复杂项目,两者出入会更大。有的变更、签证等多次变化,前后矛盾,没有归纳到竣工图里。造成施工图与竣工图混淆不清。有些施工企业把已取消的施工图仍列入造价,蒙混过关,计取工程费用。

(3) 利用人们对软件准确度的信任,凭空加大工程量

软件中有个工程量乘系数的调整功能,本意是在投标决策时适当调整工程量,以取得投标成功。有的施工企业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做造价工程量时全部给它乘个1.05左右的系数,凭空加大百分之五左右的工程量。使得审核时没有一个工程量能对的上,加大了审核的难度。

(4) 更改工程变更单

工程变更单是施工中图纸改变的依据,也是竣工造价的依据,由于变更单办理不及时,先口头交代就开始施工,后补填变更单。时间一长,就会模糊不清或不齐全,因为已经做过了,变更单填写也就草率、马虎。或者不附变更后的图纸、不写明做法等等,有些施工企业就用此大做文章,故意删改、省略不利于己的内容。为多计费用埋下伏笔,给签证审核带来很多麻烦。

(5) 有意提高材料价格

由于材料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施工方在编制造价时虚报材料价格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遇到材料价格变动幅度较大的时候,往前、往后报价全由施工方说了说,向价格高的时间段靠拢。实际购买价高于预算时,暂定价交给甲方签证,而低于暂定价时就以预算暂定价作为造价依据。

(6) 套用定额的随意性大

有的施工单位在定额套用时,不是按定额的本意套用,而是捡那个高套那个,但能沾上边的、高的就行,全然不顾职业道德。定额换算也是随心所欲。比如:明明是使用的钢模板,他就要套用竹胶板模板,能高就高。

(7) 工程量调增不调减

有的施工单位做造价时,只调增量不调减量。比如:工程原设计为一道梁,后变更为墙,本应去掉梁,改为墙就对了。施工方只是加了墙,没去梁。

(8) 8、强词夺理、面红耳赤、死不认账

出于素质因素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对量核价中蛮不讲理、死扣定额字句,甚至威胁、恐吓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非主观方面的原因有:

1).施工方对施工工艺理解比较到位,而甲方审核人员方对定额比较熟悉,各强调各的,产生工程量的差异是必然的。

2).施工方对图纸的理解,特别是工程变更,直接参与了施工过程,肯定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