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令人感动的事件(从陈子昂说到关云长)(1)

文:向尚瞰(读史专栏作者)

陈子昂(约公元659~700)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高度肯定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

他有一首《登幽州台歌》短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别看他成年后的“才继骚雅”、“文章高蹈”,年轻时还是个浪荡子弟。

陈子昂幼年时,就随父亲来到京城长安。由于家境很好,父母过于娇惯,他十几岁还不爱读书,每天不是带着朋友出城打猎,就是四处找人斗鸡赌钱。后来,父母也看不下去了,一再劝他除掉恶习,潜心攻读,可陈子昂根本听不进去。

但是,有一天,陈子昂路过一处书塾,无意中听得老师讲:“一个人享受荣誉或是蒙受耻辱,完全决定于他本人的品德。好人自然享受荣誉,坏人自然蒙受耻辱。一个人放任自流,行为傲慢,身上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就无法受人尊敬。作为一个君子,要博学,还要用学来的道理经常对照检查自己。”

又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到别人能做一番大事业,你也许会很羡慕,但你哪里知道,人家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呢!不经过努力想得到学问,就象缘木求鱼一样……。”

这番话对陈子昂触动很大,觉得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过于荒唐,非痛改不可。回家后,面对父母承认过错,慨然立志,谢绝旧友,一改恶习。刻苦读书,深钻经史,终于成为了一位学涉百家的诗人与文学家。

邹韬奋说过:“自觉心是进步之母”。做人之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要有改正过失和错误的自觉心。自觉心越高,纯粹的灵魂就会容不得半点杂质,发现过错,就会后悔莫及,既能知过,更会痛改。

有句成语叫“痛改前非”,指的就是在自觉心的驱动下,对自己的错误有切肤的痛感,能下弃旧图新的最大决心,像陈子昂那样,对父母痛哭流泪,表示改过的决心,又迅速行动,谢绝旧友,一改恶习,折节读书。

知过痛改,要身体力行确非易事。有些人有了缺点、错误,往往把它视为小事一桩,毫不在意;有的则原谅自己,认为就这么一点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等而下之,有人甚至喜欢文过饰非,仿佛一说过失就会有损自己的形象,不是一味掩饰,就是百般推卸,当人家一旦提出批评,还要火冒三丈。这种人,不但不是知过痛改,而是讳疾忌医,这样的下场自然是不妙的。

俗话说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有错不知改进,就会铸成大错。《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云长,“刚而自矜”是他性格的重大缺陷,到了晚年发展越来越厉害。

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的花甲之年,实际上巳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了。可这时的他还在重温“拨襄阳郡”、“战庞令明”、“水淹七军”的故事,还在自我欣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感觉。这时的他,还在对儿子说“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

吕蒙、陆狲都看透了关羽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了关羽的头脑膨胀,才导致了他的最后的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

由此可知,有错不改,后果是何其的严重!

知错改过,前程看好;有错不改,铸成大错。前有陈子昂,后有关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