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法,屈原不是投江自杀,或许是这些原因!

屈原,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也是最早的政治家。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开创了“楚辞”的诗歌文体,从《诗经》中获得灵感,改进了楚国的民歌。与此同时还开创了“香草美人”的写法。何为“香草美人”,由屈原提出的比兴手法,常见于他的诗作中。主要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也最广为人知。

民间说法,屈原不是投江自杀,或许是这些原因(1)

早年间的屈原在朝堂之上一展抱负,不仅当上了左徒、三闾大夫,还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常与之共商国事,如指定相关法律等。屈原主张选拔有能之士,同时进行政治改革,还出谋划策如何对抗秦国。而在屈原的一步步努力之下,楚国的势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一般有能之士都有个弊端,就是过于耿直,不会说好话来讨君王的欢心。自然屈原也是,再加上朝堂一些奸佞臣子对屈原的嫉妒,因此时不时向君王谗言,使得屈原不仅在朝堂之上受到排挤,还遭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后因屈原反对楚国签订与秦国的黄棘之盟,但是反对无效,楚国投入到了秦国的怀抱,而屈原遭到了流放,去了汉北。

民间说法,屈原不是投江自杀,或许是这些原因(2)

在流放这段时间,屈原开始创作,文学造诣之高,可从他的作品中一一看得出来,天马行空,用词大胆,又富含深意,无一不表达着对楚国的爱慕之情以及想要为百姓谋幸福的热情。但是还没实现屈原重返朝堂,秦国的军队便已经攻破郢都,屈原也在绝望痛苦之下抱石投进汨罗江。这也是后人为何喜欢在汨罗江边投粽子喂鱼,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以此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民间说法,屈原不是投江自杀,或许是这些原因(3)

但是关于屈原跳河的说法总是有很多种,而且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导致各个说法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一是殉国。

这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说法。据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从种种史实记载得知,屈原身为楚国的贵族,他与楚怀王同姓,不仅是出于身为大臣对国家的忠诚,更是一种血缘亲情。从《哀郢》中可以得知,屈原不愿意也不忍心自己这么喜爱的国家遭受灭亡,更加不愿意百姓遭受战争之苦,尝尽颠沛流离,这种现状过于苦痛过于压抑,导致屈原跳江自杀。郭沫若还提到屈原之死其实是场殉国难,以死明志。

民间说法,屈原不是投江自杀,或许是这些原因(4)

二是屈原用死劝谏楚王。

当时朝堂无良臣,百姓苦不堪言,国家无抵抗外敌的可靠军队,那么楚国灭亡是迟早的一件事情。而此时的屈原因为被人构陷而惨遭流放,他看不得楚国的灭亡,感慨自己的宏图伟业无施展的机会,绝望的屈原想到了古人的以死明志,他也想效仿,希望以自己的死亡来改变楚国的现状,唤起楚王的良心。屈原曾在《离骚》中有暗示,“吾将从彭咸之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当初他劝谏国君不成,后悲愤投江。那么看来屈原效仿其“尸谏”,也不无道理。

民间说法,屈原不是投江自杀,或许是这些原因(5)

三是屈原被谋杀。

屈原曾写过一篇《湘夫人》,湘夫人长相姣好,身份地位高贵,同时是个已经出嫁为人妻的女子,根据后人的推测,最为符合这些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相传屈原与郑袖私通之事被楚怀王所发现,因而借着政治立场不合的名义将屈原流放至汉北,让其后半生都无法与郑袖相见。后楚怀王在秦国病逝,楚国百官立太子为王,为楚襄王。有趣的是,当屈原听到此消息的时候,竟然开心坏了,手舞足蹈,仿佛是庆祝楚怀王的去世,以及庆祝自己会早日回到朝堂之上,自己的老情人郑袖会帮着自己说服新的君王,让其重返都城。

民间说法,屈原不是投江自杀,或许是这些原因(6)

可是令屈原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等到召他回朝的圣旨,而是等到了当初楚怀王下的遗诏,那就是派人来暗杀屈原。而暗杀的地点在于汨罗江边上,先是将屈原刺杀随后捆上巨石,而后投入到江中。那么今年的赛龙舟与裹粽子是不是也是在暗喻此事呢?赛龙舟是暗杀,裹粽子是捆绑屈原,这其实是象征着屈原被人暗杀的真相。否则如果要纪念屈原,为什么不是直接散米散肉倒入到江中呢?

对于屈原是否是被人谋杀的,没有切实可信的依据,仅仅只是现代人的一种大胆猜测,但万一真有可能是历史真实发生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