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投江死,而非归隐山林,其实不是一道历史题,而是一道关于抑郁症患者遭遇重大事故后的危机心理干预的命题。所以:屈原的结局,是内因(抑郁症)和外因(危机心理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这个内因和外因的相关,还得从头说起——
屈原本姓芈名原,因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便被叫做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他还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所以屈原还是真正的贵族出身。
在拥有贵族出身和满腹才华的同时,屈原还是一个美男子,屈原的长相他自己在《离骚》中是这样描述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问完了这句后,老渔夫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既然举世混浊,你何不随波逐流、从俗偷生呢?”这话的意思就是题目开头的那句:“你为什么不干脆隐居偷生呢?”
正是这句话让屈原下定了自杀的决心,为什么?因为渔夫用了错误的方式说出了这句话,他那样表述这句话就等于是在告诉屈原:“隐居就是偷生,偷生就是‘苟且’”!
堂堂屈原何以会苟且偷生?!苟且的是什么?是凡夫俗子啊,我堂堂屈原怎可同凡夫俗子那般“苟且偷生”!
可以说:渔夫的这句话彻底将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屈原的情绪推到顶点,于是他大喊道:“自古以来,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哪有道不相同而相谋呢?我怎能与他们同流合污?”
之后,屈原怀着巨大的悲愤之情握起笔作了《怀沙》赋。 然后,屈原抱起石头,跳入了汨罗江中……
所以,到此,屈原不肯隐居山林而非要投江而死的原因也有了答案了,因为: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屈原,内心已经纠结悲愤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遭遇一个不懂心理安慰只知火上浇油的渔夫,他的死只能是必然。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的屈原遇见的是一个如李白那样豪迈并且懂得开导人的“渔夫”,那么屈原的人生便很可能是另一种结局了。
世间事,从来造化弄人,可叹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