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彝族火把节文化发祥地日都迪萨

文/火补舍日

内容摘要:彝族火把节既与远古先民对自然火的认识和利用、而且把火当作神灵有关系。也和彝历年一样,与其科学的天文学和先进的十月太阳历有渊源,故每年布久(太阳回归)天过彝历年,智久(北斗回归)天过火把节。其科学性在于前者与太阳回归,后者与北斗回归之天文点对接,这是其它历法无与伦比之处。而彝家群众性的大规模的火把节文化则发祥于风光秀丽的日都迪萨。凉山东南部包括阿都在内的所迪地区,是自古以来传承和弘扬以彝历年和火把节为代表的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最好的地区,之所以古有“阿都东伺日,阿列恒弄日,所迪史兴日”的美誉,而今又成为了火把圣地、阿都故里。

关键词:天文历法 阿都故里 日都迪萨 火把文化 传承弘扬

彝族火把节特点(火补舍日论彝族火把节文化发祥地日都迪萨)(1)

一、彝族先民对自然火的认识和利用

远古时期的彝族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火,并发明了多种取火术。火的威力很大,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灾难。所以,先民对自然火既敬又畏,就把它当作火神来祭之。在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利用火的功能和作用,为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社会进步服务。

彝族先民对自然火的认识有多方面,这里举几例。一是对火山的认识,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彝文古典记载。如《勒俄特依》中的《雪子十二支》一章中的记载是:“远古的时候,天上掉下祖神灵,掉在恩界基乃山,变成烈火在燃烧,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浓烟冲了天,夜晚烧得光芒有万丈。这样的燃烧,为了人类起源燃,为了祖先诞生烧。”其实,这是对恩界基乃山等火山爆发的真实写照和记录。

二是对雷电火的认识,至今在彝族老人去世的追悼会上,长老在为死者致“斯都那嘎”(悼词)中,就有:“世上万物皆有生也有死……如说森林不会死,不死也不真,若遇暴风雨交加,雷电击中了大树,引发了山火。”

三是用坚硬的大小两块石头使力相击时溅出了火星。彝文古籍《门咪扎节》是这样记述的:远古时候的阿妞举乌(猿人)在山林中采集野果时,一到秋末冬初,软的吃完了,硬果咬不动,有一老举乌,大石上放果,捡来小石块,敲呀敲硬果,敲出了果实,溅起了火星。”被溅起的火星与旁边的“炜草”相接融,突然燃起了火,进而引起了一场森林火灾。另一本彝文古籍《阿细的先基》说:“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烧成熟的吃。”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其《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肉类食物引起了两大新的决定意义的进步,即火的使用和动物的训养。”火的使用还促进了先民们从森林中走出来,在草原或平坝上搭棚子,继而修房子居住,逐渐地有了村落。每家每户的居屋中心,都要建起由地坑和石条、石板、锅庄构成的火塘。其作用也很大,它成为了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先民们认识了自然火,又认识了火可以为人类造福之后,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明了钻木取火术,用燧石和火镰相击取火等多种取火术,还发明了利用火塘中的草木灰珍藏万年火种的技术等。火被先民们当作防寒取暖、烧烤、煮食、照明的能源,防御毒蛇猛兽和敌人侵害,攻击敌阵的武器,冶炼金属和打制工具、农具、炊具、武器的工具。

彝人的一生都离不得火,生在火塘边,活着利用火,死后用火化,方能升天堂。之所以把火当作为既敬畏又崇拜的神灵。

二、彝族两大节日渊源于天文历法

世居于大西南的自称为尼他称为彝的彝民族,是祖国56个兄弟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例如其文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是唯一存活至今的一种方块文字;其天文学是世界上很先进的天文学;其十月太阳历是世界诸多历法中最先进的历法;其两大节日即每年的彝历年和火把节源于古老而科学的天文历法法。

在远古的时候,彝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地、逐代地观察宇宙天象之后,在认识基础上,利用太阳、北斗、月亮、银河等星球与地球之间,具有一种自动或互动的规律,而且也有周而复始的周期的特点。于是,先民们尤其是其中的什圣阿智等天文历法家,在创立天文学的基础上,选择太阳和地球之间自动或互动规律,最先创制了一部28宿星历,后来又创制了一部18月太阳历,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部十月太阳历。方法是白天观察太阳运动定冬夏,夜晚观察北斗运动定寒暑。每年中就在布久(汉义为太阳回归,即日南至,十四节气之冬至)天既祭祀祖灵又祭太阳神,后来简称为过年;在智久即石年弄史久(汉义为北斗柄朝上指的星回天、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天过火把节。若用当今国际通用的公历(古罗马历)来换算,就在每年的12月21-22日过彝历年,在7月22-23日过火把节。也可称之为阳回节过彝历年,星回节过火把节。

至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火把节日期”的说法,是农历被汉朝作为国历或皇历之后的事,每年“公历11月20日是凉山彝族过年日”的说法和规定,更是近30多年才有的事。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既偏离了彝族古代先进历法十月太阳历的原理,更与彝族两大节日中的彝历年与布久之天文点对接,火把节与智久之天文点对接和先进习俗毫无联系。

令人欣慰的是,凉山东南部包括阿都在内的彝族所迪地区,至今还传承和弘扬着本民族古老而又优秀的传统文化。究其原因,该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确在社会发育和生产力发展程度比其它地区落后,是不好的一方面,但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程度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又为该地区彝族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一是该地区是1950年3月下旬才获得解放的,之前的每一个支系或村落中,都有如原甘天地乡老扫俭的日史阿则,坡史洛的阿列吉几、原洛乌沟乡垄峨的麻产乌丁等长老们,还传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白天早晚观察太阳运动情况,夜晚观察星象尤其是北斗星回归情况。解放后的小兴场区夹铁乡飞添村的阿达尔博等长老也和前辈长老一样。至今还有普基镇文昌村的火补伍毅等长老也如前辈一样。连笔者也对这方面略知一些。而观测太阳运动的传统方法也既简单又科学,如在选定的天彭阙中以观察者坐立点、山头、太阳升暮点之三点一线。

二是至今彝族农村的群众中,还有相当部分人,在为去世的老人灵魂超度,为子女婚嫁、建房开工、搬迁某地等对生存或兴旺有着重大关联的大事件,都与太阳回归情况来作决策依据。

三是每年布久(太阳回归)天过彝历年,智久(北斗回归)天过火把节。

三、阿都土司家过年和过火把节习俗中隐含了十月太阳历元素

该地区民间相传,阿都土司家强盛的时期中,每年都于布久(太阳回归,汉称日南至,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天过年,过年所用的牲品有牛、猪、鸡。过年的头一天用5头骟黄牛、5只黄仔母鸡来祭祀祖灵,这5头牛5只鸡中包括着公母(雌雄、阴阳),隐含着十月太阳历每年有5季,每季两个月,5公与5母合为十个月的元素。

过年这一天用的牲品是36头大肥猪,36这个数字隐含着十月太阳历每一个月由十二生肖轮回三周的36天。

阿都土司家过年的时间都用5天或6天左右,布久前一天祭祀祖灵,布久天过年,当地彝称科星,第二天央莫荷,第三天送祖灵,妇女带儿童集体玩猪弯脚聚餐,第四天拜年,第五天赛猪膘,开展文体活动。拜年这一天,一是土司家派一子女带着奴仆,用马驮着猪膀、香肠、冻肉、美酒、糖果赴娘家拜年。土司家已嫁人的女子家也同样回娘家拜年。回赠的压岁礼有牛或马或猪羊或银元等。土司辖区内的土目、黑彝和白彝中的大富等都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提着半块猪头或一块猪膘、美酒及土特产品来向土司家拜年。

过年祭祖灵由男性长老主持,主要意思是祈福纳祥,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文体活动主要有选定能手央莫荷(唱年歌)或组织各地选手比赛。有歌手唱阿都高腔,请艺人弹月琴、口弦、吹奏彝笛、马布等。组织男性青年摔跤、射驽或土司跟踪班(警卫队员)舞刀弄枪军事操演,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等。

上述情况证明了阿都土司家的过年日期,所用牲品的数量和公母,都隐含着古老而科学的十月太阳历元素。

阿都土司强盛时期的每年火把节(当地人称为东伺)是一年中的第二个大节日,日期恒定于智久(石年弄史久,汉称北斗朝上指或星回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天。火把节一般安排三天时间过,智久头一天,土司家用一头骟牛、一只黄仔母鸡祭祀祖灵。举行火把节的第一天,用一头猪、一只羊,若干只鸡祭北斗,祭火神,也让土司府院内的所有人享用美食。傍晚天黑前打火把照内屋、仓库、畜厩、院落、田亩。然后,土司府和周边各家各户,邻村等火把如满天星斗落人间,既有星星点点,又有长长的火龙,最后都汇聚于火把场上,堆成一堆又一堆的大火堆。青年男女们的歌舞,姑娘们手拉手地围成若干东荷圆舞,且歌又且舞地为第二天的狂欢彩排着。小伙们也在一旁练摔跤,也有弹奏月琴者,孩儿们在一边玩山鹰抓小鸡,母羊护仔等游戏,阿普和阿妈们也满脸笑容地在一边观看着后生们的欢乐。

第二天,阿都土司府及其周边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于上午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位于土司府不远的天然火把场(也称孜莫莫格顿,即土司府会场)举行隆重的文体盛会,男性们组织摔跤、射驽、赛马等体育和土司跟班军事操演等活动;姑娘们30-50人手拉手地围成若干东荷圆舞池,唱朵乐荷、伊某项、若登、色呀、顶阿列等,以边唱边舞的方式,歌唱火把节,歌唱生活,歌唱幸福,歌唱未来。也有赛装和赛美。

还有斗牛、斗羊和斗鸡的一次次精彩、惊险场面和欢呼声,每一个竞技比赛项目都只设一个优胜奖,那时还设有当今一样的冠、亚、季三个等级的奖项,优胜者由阿都土司家给予银元、布品、头帕、首饰、披毡等一定的物质奖励。

阿都土司家过年过节的习俗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都源于古代先民创制的天文和历法,尤其是十月太阳历。

除了土司家而外,其辖区内的阿列、阿什、阿布、阿立、尔恩、博史、妈海等十五家土目;吉迪、几恩、比补、吉博、莫什、吉妞、任儿、阿俄等十支黑彝以及众多的白彝、阿家、嘎西五个等级之全民的年节习俗,在日期、祭祀、文体等方面,都与土司家保持一致。而在节日所用的牲口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等级与穷富差别了。如过年时,土司家用5头牛5只鸡36头大肥猪;土目或部分黑彝家最多用1条牛2只鸡3-5头大肥猪;部分黑彝或白彝大户人家用1-2只鸡和1-2头大肥猪,大部分的白彝和阿加用一头大肥猪,部分阿加和嘎西则一家一头小猪,寡妇或单身汉就一只鸡。过火把节时日期、祭祀、祈祷纳祥、文化体育等方面,全民包括土司、黑彝、白彝、阿加、嘎西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用牲口上的差别就体现在一则尔比中,且很形象。如东伺的时候,“土司用骟牛、大富用骟羊、中户用小猪、小户用母鸡,单身汉用鸡蛋,寡妇用荞巴赖子汤”来祭祖灵或火神,但是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体狂欢等方面,人口占全民90%以上的白彝、阿加、呷西是主力军。

四、彝族火把节文化发祥于日都迪萨。

日都迪萨,是一个复合的彝语地名词。其中,日都即山泉水,迪萨即高原盆地。复合而成的日都迪萨之义是:一个山泉水出没的盆地式美丽高原。

日都迪萨位于凉山东南部普格县东面与布拖县在乌科山脉上的交界处普格一侧。其海拔高度约3000米,四面环山,东、南两面的山较高又远,西北两面的山较低而近一些,其面积约有10个平方公里。盆地内的地形呈平原间有小山丘,偶尔也有几个漏斗。其植被是盆底部份有湿地水草和平原草场相间,半坡是草坡或灌木林相间,山上是原始森林和灌木林、个别地段的草原相间。一年中植被也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气候而变化,四季都各具特色的美丽。

日都迪萨的神奇美丽之处还在于,在该高原盆地东面的马布山脚下,有一处叫日姑尔(义为山泉水湾子)的小地方,排列着的四股大中小山泉水争相喷涌而出,然后在数百米的盆地草原上汇集成一条小溪,又在向西流去的过程中,与从东北面流来的另一股小山泉从湿地上增加了流量的小河集中而成为日都河。在一段盆地草原或湿地上形成了七湾八曲的美丽之河约一公里之后,又在一段缓坡上,流成了具有若干道瀑布之白水,然后又在凹形的日都菲史大溶洞面前形成净流,继而又被日都菲史大小两个溶洞给吞没了。很有趣的是,干旱季节流量小的时候,河水只供小洞喝,而雨季流量大或涨水的时候,大洞才有张开大口喝的份。

日都河象似西北高原上的塞外江南,而有出又有没是其独特之处,不是么?它是二出二没呢。例如:它被基乃山(老鹰山)下的日都菲史被大小溶洞吞没之后,又出现于什么地方?据说有一次,居住于日都迪萨周边的长老们认为,西北面贡珞河周边的也丁惹和玛脑洞各有一股清泉涌现,日都河可能是其中的一股,但到底是哪一股说法不一。而其中的一位智者提议,找一些鸡毛来测试的同时,派了几个人分成两组,去守那两股山泉水口观察的结果是,半天之后那些鸡毛随着日都河出现于也丁惹山泉水口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利用贡路河及其天然的落差高度,在西普建个2万千瓦的西普电站时,又将贡珞河引到基珞基乃,建个水库调剂枯或丰水期流量的基础上,又让以日都河为主的贡洛河集中流入大钢管中,又从与机子的冲击过程中闪出了火花,形成了电源,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形成了推动之力。

可喜的是,日都迪萨周边的马布、几妞许等乌科山脉的高寒山地上,新近又在修通了水泥公路的基础上,大唐等企业把许许多多的风电铁塔和输电塔以及坡面上的光伏发电场建立了起来,既与日都河及贡洛河的水电相融合而成为了清洁能源基地,又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大作用。那些风电、光电的设施还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日都迪萨的风光相互融合而成更加美丽的风景名胜区。

五、关于火把节的传说

在彝族民间关于火把节的传说比较多,这里仅举两例:

1、欢庆民族英雄火体拉巴战败了天神斯仞阿比,并号召全民用火把烧天虫保丰收保生存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王恩梯古孜发现地上的人类,通过勤奋和努力,逐年地获得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成就,嫉妒的心使他召集手下斯仞阿比、斯仞阿番等大臣们开会并做了想方设法地消灭人类的决定。

按照其计划,先派遣了以斯仞阿比为首的一支队伍下来人间,任务主要是除掉人间文武双全又具有号召力的火体拉巴,然后实施其它破坏。他们经过伪装分别混入人间调查后,知道了火体拉巴家的住处。

这批由天神斯仞阿比带队的天兵之行踪也被火体拉巴知道了,因为不同区域的民众都向他报告了情况,于是他也召集各部首领和部分勇士开了一个应对的会议,并如此这般做了一些安排和布署。

有一天,伪装成访客的斯仞阿比找到了火体拉巴家,但仅见一个老妇人在家,并在火塘上用大火烧煮着什么饭而外,没有看到火体拉巴。老妇人热情地招呼客人上坐,也问客人从哪方来,做什么?客人则反问老妇人,火体拉巴去什么地方做什么时,老妇人答:“我家儿子干活儿去了”。闻到锅里冒出的香味,既饿又馋的斯仞阿比问“你在煮啥饭?”“哦,我在煮儿子最喜欢吃的饭。”老妇人作了回答后又热情地征求客人意见道:“如果客人饿了的话,也可先吃的。”

在客人表示同意的情况下,老妇人用木瓢、木盆盛上一些“饭”端给客人吃。当毫不客气的客人把盆里的“饭饼”捡来一吃时,就发现这饭不一般,既有一定的重量又咬不动,再咬时就整落了其两颗牙门齿。他边流着血,边把饭饼拿在火塘石上一敲一看,才知道那里是饭饼,而是一些“铁饼”。虽然愤怒之火已填胸,又碍于暂时不能暴露,但计谋之后由火体拉巴母亲亲自独自实施的计谋,已经使斯仞阿比心虚地离开了火体拉巴家。

埋伏在对面山林中的火体拉巴等人,清楚地看见斯仞阿比朝着他们所在的地方走来了。等他走近时,火体拉巴扛着一根大圆木与之正面相遇。于是斯仞阿比问:“你知道火体拉巴在哪里吗?”“本人正是你找了多时的人。”火体拉巴的话音未落,斯仞阿比抽出宝剑向火体拉巴砍来。火体拉巴将计就计用大圆木左右抵挡而丝毫无损。当他将大圆木向斯仞阿比打去时,因用力过猛而打断了一棵树却没能击倒敌人,斯仞阿比乘机钻入了山林中。

听见火体拉巴口哨一吹,埋伏于附近的勇士和民众们,都在火体拉巴的指挥下,有的将整个山林包围了起来,有的跟着火体拉巴在林中查找斯仞阿比。但他们找遍了山林、岩洞,都没找到。火体拉巴鼓励大家说:“这家伙不会走远,大家继续找”找呀找,终于有人报告,在一棵大树洞前发现有人钻入的痕迹。

义愤填胸的火体拉巴,用尽全力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来,然后甩下悬崖。他们在崖下看清楚斯仞阿比已粉身碎骨了之后,“我们胜利了!”的欢呼声响彻了山野……

过了半个月时间,原来和斯仞阿比一同下来的一些天兵,知道了一些乌鸦在那崖脚狂叫又进出,并找到了已经腐臭生蛆的斯仞阿比残尸,他们回天宫向天王恩梯古孜作了斯仞阿比被火体拉巴打败的报告。

恼羞成怒的天王,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地命令斯仞阿番,带着天虫下人间把庄稼禾苗吃光,妄图以此达到饿死人类的目的。

人间望着生长旺盛的庄稼,一片片地被天虫吃光又不知所措,后来还是想到了英雄加首领的火体拉巴。火体拉巴召集各部落首领和一些勇士开会集思广益之后,对策唯有借助火神的威力发动全民用火烧虫了。于是,他如此这般地作了布署。

响应了号召之后,全民都扎火把、铲草皮、砍树枝,白天烧火堆用烟子熏天虫,夜晚用火把烧天虫,一连奋战了九天九夜后,不仅把天虫消灭了,还把天神斯仞阿比也烧死在火海中。

取得了两战两捷胜利的民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风光秀丽的日都迪萨,抬举英雄火体拉巴欢呼之后,组织小伙子们摔跤、赛马、舞剑、射箭等比赛,姑娘们手拉着手围成30-50人为一圈的若干圈既歌又舞。也有斗牛、斗羊的,非常热闹。到了夜晚,人们又打着火把狂欢,一会儿形成满山遍野的火把,一会儿汇集成若干条大小火龙,一会儿集中成一堆堆篝火,青年人手拉手围火堆而歌舞。日都迪萨附近或周边的各个山寨守家的人们,也打着火把迎合着,所以,一时间的火把、满天星斗与本来就秀丽的日都迪萨风光相辉映,使这里变成了不夜天。

恰好,这是石年弄史久(简称为智久、汉义北斗星斗柄朝上又北指)的一天。从此以后,当地人民就兴起了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欢节。这种习俗在这里形成之后,不仅使日都迪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火把节文化中心,而且受之影响,周边乃至所有的彝区,都选择本地一处草原或平坝,作为天然火把场,于每年智久这一天欢度火把节。尤其是黑兰阿都被朝廷册封为凉山东南的土司之后,这方的火把节更火了。

2、纪念阿吉史洛抗婚成仙而兴起火把节的传说

相传阿都土司辖区有15家土司和8支黑彝。其中的吉妞支吉妞阿吉,从拖觉那达迁住日都迪萨后,因为关于他家的两个故事而出了名。

其中的一个故事是吉妞阿吉家行善积德的故事。说的是他家在日都迪萨东面的日姑尔(山泉湾)附近的一棵树上,经常挂上一只装满燕麦炒面的羊皮口袋,让行人自舀泉水调来吃。一旦炒面被吃空了,又把它装满,人们尤其是受了实惠的人,都对吉妞阿吉家赞不绝口。

二是吉妞阿吉家养育了一个贤惠而漂亮的姑娘,名叫吉妞么史洛,又因为是阿吉的女儿,故父女联名为阿吉史洛。远近的其它黑彝大户家,派媒人前来提亲者不少。但后来被居住于拖觉的莫什家用重金为其儿子订下了这门亲事。

可是,阿吉史洛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一是她喜欢的对象却是另一户出不起重金的黑彝家儿子;二是从日都迪萨到拖觉那达的道路很艰险,既有豺狼、豹子和野猪出没的山林,又有险峻的马布菲奎山崖。于是她曾多次向阿达和阿姆提过不愿嫁莫什家,退掉这门婚事的要求。但得到的都是训斥和责骂。

临近结婚之前的几天内,阿吉史洛既不出门也不吃饭,哭成了个泪人,本来是远近闻名的美女比原来削瘦了许多。出嫁这一天,被安排送亲的既有叔父和舅舅,也有兄弟和邻居男人们,还特别邀请了一位表哥来护理她。

当送亲队伍走到峨毕乌许和拖觉交界的马布菲奎时,新娘子叫表哥暂时躲避一下,她要在林子里解个手。但其表哥先是等了一杆烟的时间,后是两杆烟的时间了也不见新娘走出来了。感到情况不妙的他在近处找了一下之后,仅见新娘子的一套衣服被挂在树上而外,找也找不到,喊也无应声。于是他赶快追上已下坡约数里路程的送亲队伍作了报告之后,大家都走回出事地点,分头找新娘子也不成。于是阿吉史洛的叔父和舅舅召集大家做出了三个决定:一是叫一个青年骑快马回家报告情况;二是派两个青年骑上快马去拖觉莫什家报告新娘在马布菲奎失踪的报告,同时也表示歉意和要求派代表去现场看一看。三是其余的送亲人员两人一组地继续对马布菲奎的密林、灌木林、山崖、山洞进行寻找。

娘家接到报告后,不仅是其父亲和所有家人,也通知附近几个寨子男女青年人,都上马布菲奎及其附近寻找。找了一天找不到,第二第三天也派部分青年找呀找,也都既不见人影也找不到尸体。这样一来,所有的人都认为阿吉史洛是被山神接走而成仙了。吉妞阿吉家已经为女儿办了丧事。

过了十多天之后,在日都迪萨西面的日都菲史(大溶洞)之上的一带灌木林旁放牧的几位老牧人,发现那里有许多乌鸦既狂叫又进出。走近一看,正是已经腐臭生蛆的阿吉史洛之死尸。

老牧人立即派一个小牧人去向吉妞阿吉家报告了情况,吉妞阿吉和夫人、亲友以及邻居们带着衣裙、首饰、布匹等丧服和砍柴用的刀具等来到现场,确认了死尸,然后都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把她就地火化了。

对阿吉史洛成仙或死亡这件事,一时间人们都众说纷纭,尽管吉妞阿吉家已向拖觉的莫什家说明了真实情况,表示了歉意,还同意退彩礼钱物,但还是使其在外的声誉影响较大了。亲家表面上虽然坦然的说不怪吉妞家,也不肯因此接受彩礼的退还,但内心和私下还是有一些怨气。

第二年的盛夏时季,深感心里受到不小伤害的吉妞阿吉家,想与夺走他家爱女的山神作一番斗争。作了一番精心地筹备之后,选择智久(石年弄史久,汉义北斗星斗炳朝上指,也称星回、二十四节气大暑)天,召集当地或周边的属民们,集中到日都迪萨高原来,组织男性青年们舞剑、射箭、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姑娘们都穿上盛装,以村寨或支系为单位,30-50人手拉手围成若干圈,既唱歌又跳舞,还进行赛装、赛歌、赛美……以当地全民的团结、友好、齐心的实力,向天神示威。从此,马布山的山神感到害怕了,再也不敢接走人间的美女了。

这一种于每年智久天都在日都迪萨示威或狂欢的习俗,不仅在当地逐年的形成了下来,而且受之影响,周边或全民族都据这里的经验,欢度火把节。

又过了几年,吉妞阿吉觉得一是因为自家女儿之死使其原来在外的名声不再,二是感到还是有些对不住亲家莫什家。于是就以走亲戚为名到普格和宁南交界的一个气候较好,物产丰富的叫日土洼典的地方,作了一番调查之后,随之而搬迁住了下去。但当他家的经济能力有所恢复之后,又在路边的一股山泉旁边,挂起装满炒面的羊皮口袋,供南来北往的行人享用。受了挫折之后又行善的吉妞阿吉家,又被更多的人称颂。

六、普格是火把圣地

火把节和彝历年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和历法。火把节文化发祥于日都迪萨。显著特点有二。一是利用火把节和日都迪萨的优美风光,区位优势,开展男青年摔跤、击剑、射驽、赛马、斗牛、斗羊;姑娘们30-50的围成若干圈圆舞池,既歌又舞,还赛歌、赛装、赛美等文化体育活动;二是这里的群众对火把狂欢节的参与度和珍惜度很高,使日都迪萨每年到此参加文体竞技或观看的人多则5-6万,少则2-3万的规模,所以逐年地成为了火把节文化中心,这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日都迪萨成为了火把节文化发祥地之后,受之影响,其周边如飞姆波奥,波威山的冷拐波奥、姆且山下的布久基乃、布拖拖觉、特木里、达基沙洛、布拖和宁南交界处的火基基乃等大小火把场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了起来。据笔者统计,仅普格一个县的范围内,从古到今共有新老大小天然火把场99个。

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日都迪萨及周边的高山地区群众,都逐渐地认清了而今没有战乱,也没有瘟疫了。加之沟坝地区既有丰富的物产,又有方便的交通,还有繁荣的商贸,孩子读书条件、医疗等诸多条件都较山区好。于是都相继搬迁到沟坝地区居住。最近几年又实行高寒山区民众的移民搬迁等,所以日都迪萨是火把节文化中心的优势已经不再。

根据沟坝地区人口逐年增多,必须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要的问题,普格县委县政府,乘着省冬旅会在凉山召开之东风,一面狠抓螺髻山和温泉瀑布自然风景区的开发,一面抓南面县城东郊的普基;东面西洛河流域的洛乌,西北面则莫河流域的古几三个天然与人工相结合,布局也合理的火把场的建设,在一年多以内就建成交付使用。其中大型的普基火把场可容纳8-10万人次参加的火把场,洛乌和古几各可容纳5-6万人次参加的中型火把场,还有如黎安咪色特孔、大坪吉史基乃、夹铁阿列日嘎等一些边远乡镇可容纳1-2万的小型火把场。

笔者当时作为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县旅游指挥部副指挥长,既负责普基火把场的修建,又是举办普格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火把节欢度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受委托,曾为全州经济工作会议选定的样板工程参观现场,为州县两级领导介绍过经验,主持过有十多万人参加的火把狂欢节文体活动的开展。

普基火把场等大中小型火把场的建成,不仅满足了本县彝汉群众对文化的需要,促成了螺髻山和温泉瀑布等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的形成,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法,促进了全县商贸,招商引资。也替代了日都迪萨火把节文化的功能。通过大办了几届火把狂欢节,前来观看或参与体验,或采访者不仅有本州和省内人士,也有全国各省市区乃至一些好奇的外国朋友,一时间内使新时期的日史普基的名声大振而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火把文化之乡。周边如布拖、宁南、西昌、昭觉等一些兄弟县市也学着普格建火把广场、举办大型的火把狂欢节文体活动。如西昌曾数次举办过每一届都有数百万人参加的“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普格也都是分会场。后来,云南楚雄、贵州大方、水城野玉海等地的火把节也热闹了起来。2019年7月,云南省会昆明市,也以其市级名义在晋宁区两个彝族乡举办了昆明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规模很大的火把狂欢节。

之所以,彝族火把节不仅和彝历年双双成为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还成为了全国十大民俗节之一。更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狂欢节”“最佳人气节”。也是我国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之一。

最近,普格县又将火把节文化发祥地日都迪萨作为一处国家3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来开发,公路已经修通、游客中心正在修建,一旦创建而成之后,这里又会成为一处集自然风光和彝族文化于一身的旅游宝地。

参考资料:

1、《勒俄特依》,四川民族出版社彝文版

2、《门咪扎节》,云南民族出版社汉文版

3、《西南彝志》,贵州民族出版社汉文版

4、《彝族火把节》,朱文旭著,1999年7月,四川民族出版社

5、《火补舍日彝学文论集》,火补舍日著,2009年11月,普格县发星工作室。申明:本文从普格文艺公众号平台转载,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删/改。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