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问题不能只看现在,今天的光鲜亮丽,不代表过去,也不可以抹去昨天的种种劣迹。劣根性曾经被牢牢地贴在了中国国民身上。鲁迅先生还曾为此痛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是日本人先跪着发明的,并带坏了整个东亚。日本国民的高素质也曾经历过现实的考验,他们也曾有着低素质的表现。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1)

何为劣根性

曾几何时,国内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人具有劣根性。还有一本名为《丑陋的中国人》的书籍,在社会上大火,专门对中国人不讲文明、本性低劣的本源进行诠释,并指出这种文化感染力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中国人人格中的劣根性。

这种观点曾一度大有市场,有不少支持者。因为当时中国的国内环境不好,国民素质确实不高。面对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会呈现出种种不良行径。其实劣根性应指人类的劣根性,它不应有国籍这一说法。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2)

劣根性是人性的黑暗面而已,并扎根于人性之中,在有其生长的空间、文化土壤时,这种恶劣的人性就会表现出来。由于人性的阴暗面,容易泛滥,容易一代又一代人传递下去,故而它又有了自己的名称,被命名为“劣根性”。

仔细研究日本民族的历史会发现,劣根性这种说法,鼻祖是日本人,并强势带坏了整个东亚。《丑陋的中国人》出版之前,有日本人在1970年时就发表了《丑陋的日本人》,比起1985年版的《丑陋的中国人》早了15年。1988年,又有韩国人发表了《丑陋的韩国人》。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3)

求生存中人格被撕裂

日本是一个人格被撕裂的民族,很具有典型性。这与日本民族的生活环境有关。

自古以来,日本人都一直生活在四面环海、狭窄的岛屿上。岛屿的生存条件恶劣,能产出的人生活所需的用品是十分有限的。长期要在物产匮乏的岛屿求生存,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岛国意识和岛国人格。

日本民族为了生存下去,只能靠海吃海,向大海谋取所需。他们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征服大海。而大海也不是吃素的,不但波涛汹涌,而且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险恶、狂暴的印象。你强悍我更彪悍。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4)

日本人为了生存,在与大海的斗争中,铸造了日本民族顽强的毅力、尚武和好征服的个性,同时也衍生出了比大海更凶狠、更残酷的的人格意识。

征服大海后的日本人,并未就此止步。凶残的人格,让其尝到了征服的快感。日本人跨出自己的领土,用暴力获取他国的物产。

历史上,日本民族多次扮演了侵略者、害人者的角色,不辞疲惫地侵犯和骚扰邻国。中国、朝鲜就是典型的受害国,沿海的百姓饱尝了日本海寇的烧、杀、掠、夺之苦。

不劳而获、傲视群雄的体验感很好,这种暴力作恶的意识逐渐地蛰伏和积淀于日本民族的人格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民族不再满足于在沿海区域搞事情了,而是借机对亚洲各国进行更为疯狂地侵略、抢劫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正是日本民族的人格上的劣根性,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创伤。日本民族在满足自我生存的过程中,由于和强大的大海不断抗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格被其抛弃,逐步衍生出了凶狠的人格。

在骚扰沿河他国的进程中,日本民族的暴力作恶人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侵略这种低劣的本性逐步在日本民族中发芽、长大、生根。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5)

求完美中人格分裂

日本是一个人格分裂的民族,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息息相关。日本民族生活在四面环海的美丽环境中,富于变化的绮丽岛国风光,容易让人形成纤细、敏感、脆弱的人格意识。

在遇到人生中不如意时,轻则会发出慨叹、哀伤,重则会有自虐、自杀倾向,以用死来修补不完美的现实。

这是有事实依据来支撑的。从日本社会的自杀率高居不下现象来看,日本社会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自杀群体。这个喜爱自杀的群体,似乎对死亡存在着一种向往和渴望,甚至不少人不仅仅是崇尚死,并以死为美。

曾有日本的著名画家在生前就说,“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级的艺术了,死对于我来说就是生”。 日本书籍《源氏物语》中也曾写着,“生前诚可恨,死后皆可爱”。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6)

从日本民族把易开、易落的樱花作为其民族的象征中来看,也可以感知其民族对自身的“存 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焦虑和不安。这样的特点,在岁月中逐步印刻在日本民族的人格之中,加剧了其人格分裂。

日本民族在追求完美、追求极致导向支配下,人格发生了分裂,演变出了畸形人格。焦虑、烦躁、自虐这种低劣的本性在日本民族中很有市场,并代代相传。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7)

精神危机演变成了阴晦本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很快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虽然日本国内的物质生活丰 富了,但精神危机也随之接踵而来。由于日本工业化的大生产出现,在不同程度上让日本人的工作节奏加快,而生活却陷入单调、重复的窘境。

每一个单独的个体的存在感越来越弱,甚至沦为微不足道,日本人陷入了精神独孤的怪圈。加上城市发展,衍生出了牢笼式的空间生活样式,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孤立发展态势。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成为了人间常态。

生活在这种脱离群体、自我封闭的状态下,日本人日益感到绝望与恐惧。日本人内心是甘愿当局外人而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但内心还是纠结的,对于自己成为了社会多余人感到痛苦、害怕不已。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8)

战败后,日本民众不得不为战争的后果买单,自行医治战争的创伤,要尽力快速重建强大的日本。但原本存在思想中的狭隘面是根植在日本民众内心的。日本人还会以为自己很强大,有能力恃强凌弱,不愿意面对自己已经跌入神坛的现实。

面对比自己强的人时,日本人自欺欺人,想象对方是不堪一击的弱敌,以此在精神上获得蔑视强者的力量,达到在意念上战胜对方的目的,以缓解现实中经济实力不如人的痛苦。其实这正是一种改头换面的精神胜利法。也正是日本人嘲笑中国国民的一种劣根性。

日本民族实际上也曾有过,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充满了自卑意识,对于强者是羡慕嫉妒恨,但在蝇头小利面前又能暂且放下自尊和耻辱。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日本人的生活变得沉寂暗淡,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自私,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在维持。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9)

日本民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日本人饱尝了人类的压抑感、孤独感、苍凉感,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个体走向孤独和自我封闭,也让日本人刻上了人格矛盾的烙印,进而形成了日本国民的隐晦性格,如自卑、自私、自傲等。

回到那个年代,日本人的素质也不高。有照片显示,1962年东京街头的垃圾到处可见。当时的日本人普遍将路边的花坛、附近的河道当成了垃圾桶。大阪的千间川也惨遭填埋,河道上都是垃圾。由于要开奥运会的缘故,日本政府不得不对千间川进行治理,只能一填了之。

坐火车、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日本人也不是排队有序,也是一拥而上,甚至还会有人直接跳窗上车。车厢内也是脏乱不堪,垃圾遍地都是。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10)

不知悔改的暴力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为逼迫日本早日投降,竟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在这次巨大灾难中存活下来的日本人,基本都有后遗症留下。有些日本人会对民族暴力、侵略行为感到悔恨与耻辱。但日本民族凶残血性这种劣根性并未因为战败而连根铲除。

虽然战败后日本其血腥罪恶进行了深刻反省,甚至把反对战争的誓言写进了宪法,但至今仍有不少所谓的日本武士继续将耻辱和痛苦放在一边,固执地继续我行我素地参拜靖国神社,企图召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亡灵,进一步催化暴力作恶人格意识。

日本哲学生存主义思想(其实劣根性这种说法)(11)

日本民众中有些人意欲把现代暴动推向高潮,其不知悔改、不懂反思的恶劣行为,是其人性中的刚愎自用、冥顽不灵的本性在占主导,在作祟,是劣根性的表现。

日本人人性中的丑陋面,是与其生活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在求生存、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日本人内心邪恶的魔鬼被释放了出来,并逐步狂妄起来,演变成了人性的劣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