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粒葡萄干

一起放松一下。

准备点小零食,比如几粒葡萄干——取一粒放置手心——全心全意、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它,好像以前从未见过这个“小不点”:

灵界4观影报告(灵宇宙前传6正念之门)(1)

瞧瞧它的颜色、它的形体、它的胖瘦、它的光泽、它的皱褶——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拿捏、揉捻,从不同角度去端详,悉心体会它的松软、它的光滑,只是觉察,不多想亦不评判——放到鼻子下慢慢嗅,留意有什么气味——送入嘴中,闭上眼睛,用舌头拨弄轻触,探索它的表面,感受它的状态——拨至牙齿间,轻轻咬一下,留意牙齿的感觉、嘴里的变化,感受表皮的韧性、果肉的质地,慢慢咀嚼,体会味觉的变化,继续体验吞咽的感觉……。

以上是正念教程中流行的“葡萄干练习法”。当然,也可以是一粒瓜子仁,一颗花生米,等等。

这一段看似小题大做的插曲,要点不在道具,而在注意力。如果此时能把念头(有时不亚洪水猛兽)掌控住了,一粒干瘪的葡萄干就是一颗耀眼的心灵钻石,一次普通的进食就是一次心灵探险之旅。

正念,最早出自佛教文献《四念住经》,是原始佛教中的基础修行法门,也是禅修心法“八正道”之一,又名“正念禅”“内观禅”等。

稳定思绪,心不飘移,降烦伏燥,秉持不忘失的忆念修行,是为正念。以正念观身受心法,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即法观法,是为“四念住”(此言短奥深,且按下不表)。

为何要念住?人是奇怪的动物,好像总是生活在别处,无论是在工作,在饮食,在沐浴,在洗漱,心不在焉的焦虑如影随形。虽早已告别吃了上顿没下顿丛林时代,人类却经常忙忙乎乎,有上顿没下顿的,竞争似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惶惶不可终日,连心无旁骛安安静静拉泡屎的意境恐已久违罢!

人有时反倒会羡慕草原上的狮子豹子、家里养的小猫小狗,吃饱了惬意地晒晒太阳,睡睡懒觉,不必为下顿饭吃啥而忧愁,也不为别人怎么看而焦虑。

20世纪中叶正念被介绍到西方,引起了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界的注意。1979年美国的乔·卡巴金率先将正念训练引入医学,创立“正念减压疗法”。简单说,就是训练个体将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于当下,以接纳的、开放的、不加评判的态度,清醒地觉知每一刻的内心体验,包括躯体感知、内心情绪、脑海意象等等。

此时此刻,觉察注意,不加评判,构成正念的三个要素。

意识好似永动机,似有“强迫性思维”软件在操纵,一门心思想到底。正念就是有意识地觉察、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但不必跟随或试图改变它,亦无须控制什么,只是觉察即可解脱。

第一步,自己成为自己的观察员,亮起红灯,松开油门,换到刹车踏板上,这是改变的关键一步。就是当头棒喝,不再执著,强迫跳出当下情绪,从胡思乱想中摆脱出来,从负能量控制下解套,进而唤醒高我,成为“我”的观察员。

第二步,静下心来,怠速运转,进入冥想态,觉察当下思之在。当渐渐成为“自我”这辆跑车的娴熟车手后,便可在各种路况下相对自由驾驶。此处法门并非什么都不干,坐在那里呆想,而是无论干什么都保持觉察态,我觉察故我在。

这还没完,不断觉察、摆脱、临在、觉察,正向循环永无止境。当然,这并非易事,只是把万千飘忽不定的念头拉回当下,须多大定力方成!可不是吃葡萄干那么简单。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02

意识流

当下有一种焦虑在漫延,时间、精力越来越不够用了。

一天到晚割舍不下的手机,血肉之躯正承受着信息过载、诱惑难舍的网络空间重负。媒体曾报道X省一27岁的妈妈,在照料两个孩子入睡后,通宵玩手机以至猝死,被发现时眼睛还盯着手机。这是极端事件了,引起大家同感的是,时间正一小时一小时被吸进虚拟世界的黑洞而无法自拔。

曾经吸引众多眼球的好莱坞大片,5分钟一个高潮的心理戏法,一度碾压“闲庭信步”的传统戏路;而当下5秒钟不见高潮手指便轻轻划过去的短视频时代,已经无法容忍大片的长度了。意识,正被眼花缭乱的信息诱饵死死钩住,随波飘移,魂不守舍。

纵然“意致”像永动机一样,被无尽信息驱动着不停运转,肉身却已不堪重负,睡眠越来越少,焦虑越来越重。人有食欲不过一饱,还好满足,意致欲却似黑洞难以见底,娱乐至死亦非危言耸听!

还好,什么欲望总也绕不过时间这个天花板:一天24小时,大家都一样,一分一秒在逼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时间一晃就没了,但物质还在,意识也没丢,没了的到底是什么?

感同身受的是,物质是一种“有”、一种存在,意识是另一种不同的“有”、不同的存在。但我们无法确认时间也是一种“有”或一种存在,尽管钟表在一秒一秒地走,这是挡不住的;沙漏在一粒一粒地漏,这也是确实的。

灵界4观影报告(灵宇宙前传6正念之门)(2)

比如,当下可以十足把握地确定是晚上9点27分,但要回答明白“时间”到底是什么,恐怕又是浪费时间无功而返了。

哲学家康德把时间和空间视为人类先天认知形式,物质是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基本范式是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对时间的概念重建而让人畏如深渊,他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写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仅仅是一种错觉,虽然是极为顽固的那种。”而时间根本就不存在的主张,则在理论物理学界大有市场,为了“大统一理论”必须消灭掉“时间”!

时间是什么,总得有个切入口。暂且说一搭,时间是“自我”存在感的证据。“自我”可以说是一种独立的、有限的存在感,存在感即时空感。一方面,时间越长存在感越强,空间越明显存在感越强,短暂之事件、渺小之事物,在历史长河中容易被忽略过去。但是,若真能长生不老,存在感也就不迫切了,“自我”感反而弱化了。

另一方面,“意致”必在“意网”内,又只能在终端显示,此终端即自我意识之载。唯有“自我”意识,才有相对他者,若混为一谈则无所谓“自我”了。然而,自我却不离他者,联系越广泛反而越有存在感,又是一正一反、相反相成。

纵观人的一生,以“时”为“间”,构成24小时日循环,每周、每月、每季、每年循环。也可以想象其它存在模式,但人类就是这样子以时空为维进化而来。

古时日落而息,适应当时的人与自然;如今一天24小时透明化(梦中意识状态另论),肉身硬件能否支撑昼夜不息的时“间”模式?

专家普遍认为,自然进化人(将来实现人机一体则另说)尚无法突破平均7~8小时的睡眠作息生理机制,老熬夜自然会感觉不适,焦虑就来了。

人为什么会着急焦虑,即便是拉泡屎,也要快点快点,憋得脸通红。如果科学家能够证明时间根本就不存在,时间的流动只是一种错觉,是不是人类就不再为当下紧张、为过去伤悲、为未来而疲于奔命呢?

然而,意识的流动却无法视而不见,一念接一念,一浪跟一浪。或许时间意识就是意识流的反映,个体“意致”联接成“意网”,在网上流动不息形成意识流,相应就有了时间体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说的更极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脑海里的意识流,不正是这样一浪一浪一去不返吗。

意识流总是有缝隙就钻,有岔道就分流,一刻也不消停。

能不能强制停在某处歇歇脑?诸多修行法门或心理疗法,比如禅定、正念、冥想,就是训练驾驭意识流的功夫,一时只做一事只持一念,内理则是“意致”趋稳、追求秩序的逆熵逻辑。

什么也不想,能不能做到?什么也不想的状态,形如枯木,或许高人可为之,但已进入不可知不必论范畴。而怎么想却不可一概而论,意识随便乱动,纠结徘徊,徒耗能量,为脑所不取;胡思乱想,已然失序,轻则障碍丛生,重则神经错乱;不散神、不忙乱、不慌张,不取于相,专心致志进入有序态则需要修炼。

坐忘并非截流,冥想不是不想,只是以一念代万念,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一呼一息、一花一叶、一物一象,观呼吸、观肚脐、观脚丫……万念归一,凝而有序,疏而不堵,治流之上法。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时常施展定身术,念句咒语对手就一动不动定格在那里。正念乃心之强力,好比针对自己的定心术,降伏四处漫延的意识流,胜似微波凌步,坐看浪打浪花,渐至了了分明能动自持的灵态。

更高的境界,闭关打坐,呆若木鸡,不仅是意识去自动化,已是去意识化,达近物非人之境了。

闻所闻,见未见。

03

观众,还是戏中人?

你知道你在干嘛吗?

并非废话,只有不被思想情绪控制方能随时觉察当下。而自我意识总爱溜号,一不留神就跑了。若果能时时跳出来觉察自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可断舍立金刚。

比如,“我现在有点犯困”,这是当下觉察状态;如果此时另一个“我”跳出来驱动困意,那么和犯困作斗争的是“我”,还是犯困的那个家伙是“我”?

跳出来,觉察,后面就会跟着一个指使你跳出来的“主人”,这一个个“高我”和自我是什么关系?所谓修行,所谓觉者,不过是时时保持“高我”在场,更像是由内向外层层拓展的“套娃”,觉察状态就是更强的那个“高我”跳出来了,后面亦必还有更高的“我”出面。

灵界4观影报告(灵宇宙前传6正念之门)(3)

若仅是以欲治欲、以念制念,仍非正念。譬如刚冒出个“偷回懒”的念头,又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更高念头压下去,而这只是以更强欲望战胜当下欲望而已,仍是欲望奴仆。

不如守一,如如不动;只是临在,但不较劲。比如此时,笔者只是表达而已,不必执着于非要讲明白什么至理精义,读者也只是看看而已,亦无须需要信服什么。

正念并非不念、无念或禁念,亦不必断绝七情六欲,只是随时觉察而已。凡觉察必有对象,即成一对关系,要么以自我为对象,要么以他者为对象。能不能找到没有对象的意识,即没有东西之干想、抽去内容之纯思?试试看。

觉察即临在态,若上升至觉悟态,则要跳出当下的关系对,跃上一层再来看这一对关系。但这也不过是跃上了一层,倘再跃上一层觉察:如此不执着就高明了吗?

未必,大概率仍是井中之蛙,以管窥天而已!因之,正念进修是一个不断对象化的自动迭代程序,就是不断把意识关系对象化,不可囿于某一对关系中而自得。或许人生,就是玩一场自我捉迷藏,临在之“我”老丢,丢了就找,找了还丢,其乐无穷!

灵境大舞台,人人都有戏。是观众,还是戏中人?是我,还是我中我?

爱谁谁,每天给自己三分钟,心无旁骛地享受拉一泡屎的优质时光!

【借字解意】

“意致”:特指人类独有的意识、情志、智能,即个体意识系统。其形成机理与人脑密不可分,然非独赖人脑功能所能致。

“意网”:即个体“意致”连结成的网络,对应于人类意识体系。“意致”则相当于“意网”之终端。

“意人”:即“意致”之人、“意网”中人,具备人类正常意识的生命个体。

“灵宇宙”:顾名思义,心灵的宇宙,心理空间,“Metaverse”对应的中文名,另有译名元宇宙。

【参考资料】

1.[英]沙玛什·阿里迪纳《正念冥想》,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6第1版。

2.环球科学杂志社《时间的本质》,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7第1版。

友声共赏,点赞关注,留有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