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字之前,偶翻朋友圈才知道,今天竟然是余秋雨先生的生日。

2020年8月23日,余秋雨先生已经七十四岁了。

余秋雨近期作品(余秋雨74岁了一生中3次)(1)

余秋雨2020年8月23日七十四岁高龄

曾经出版过数量惊人的著作,曾经一再引起过争执和讨论,曾经让无数菁菁学子手捧《文化苦旅》如痴如迷,曾经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他,余秋雨,看看他最近的照片,头发斑白,神情倦怠,才发现,余先生真的显老态了,让人凭添一丝叹息:生命终究有老的一天,无论曾经多么风华。

对于我们这一代七0、八0甚至九0后的中青年来说,余秋雨这三个字,可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阅读,在青少年时代,我们很多人都受教于他,我本人亦是。

人们常将一个作家成功背后的原因归结于才华,这个我不否认,但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将才华凝结成如珠玉、如瑰宝、遍受大众爱不释手的艺术精品,则是光有才华也不一定能做到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梦想,是创作的冲动,是不由自主又酣畅淋漓的表达。

任何传世的佳作,艺术的瑰宝,都不是静态的表述,或冷静的制作,它是才华与内心冲击的反应,是梦想与现实碰撞交织到一定程度不得不发的结果,李白若没自身的失意,能写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喟叹?杜甫若没有贫困成饥民的痛苦经历,能写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惨相?但是,人一旦因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而让时间静静地流过了这种冲动期、喷发期,纵才如李白、杜甫,也不可能创作出什么好作品来。

余秋雨近期作品(余秋雨74岁了一生中3次)(2)

曾经的中年作家余秋雨

所以,有才华,还要有梦想,有梦想还要有冲动,有冲动还要能割舍,能割舍还要会把握,一个天才从未名时到成名,便有这样一个旁人无法理解、自己却要下得了狠心的人生挣扎过程,余秋雨之所以写出了《文化苦旅》,便也有这样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第一个挣扎:在人们疯狂的时候做学问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余秋雨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上山下乡,又入农场服劳役。尽管如此,因为家学和少年时代的阅读,让他对文学情有独钟,对戏剧也十分痴迷,后来因为一个机会被调回上海编教材,他没有放弃这种学习和创造的机会,工作之余,他没像同时代人一样加入疯狂的队伍,而是不由自主地躲进了书库,埋头阅读外国和中国的戏剧书籍长达数年,并开始创作与戏剧有关的著作,从1983年到1986年,他连续出版了四本资料详实、立论严谨的理论著作,探索了我国文艺界的重大理论课题,这些书都成了大学戏剧学的教材,余秋雨也因这些先人一步的开创精神和成果,而获得了很多荣誉,并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第二个挣扎:洗尽铅华,重新出发

正在仕途辉煌、前程似锦的时候,余秋雨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辞职。人家辞职是下海,余秋雨辞职是“旅行”。

作为上海当年最年轻、最有成就、最有希望的学者,余秋雨的一片光明前途是任何人都能预料得到的,特别是同事和家人,如此声望和地位,鲜花和掌声无须任何其他附丽即可轻松获取,但在这种人生的高峰期,余秋雨却激流勇退了,他意欲何为?

余秋雨作这个决定之前,内心是有过很多挣扎的,谁不想要到手的鲜花和掌声?谁不想要几乎唾手可得的更好的前途?但余秋雨最后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听从了文学的召唤,他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大西北,走向了荒漠戈壁,走向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他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用自己的心灵去探索中国文化的基因,破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密码。

余秋雨近期作品(余秋雨74岁了一生中3次)(3)

戏剧演员马兰

经过探索,经过扣问,他写出了一篇篇精美而深沉的散文作品,后来结集为《文化苦旅》一书,没想到一书成名。《文化苦旅》1992年首次出版后,迅速风靡全国,读者几乎遍布各个阶层,专家教授,大中学生,公职人员,高管白领,几乎人手一本。《文化苦旅》的热销也让盗版者若狂,正版脱销后,盗版迅速跟进,且狂销不止。据说,上海当年扫黄中,那些从业者的袋子里必有几本《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又相继写出了《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好评如潮。

第三个挣扎:迎娶马兰

关于余秋雨与原配离婚,迎娶戏剧演员马兰一事,坊间传闻很多,但也无非是家长里短,文人薄行之类,我在这里既没资格细说,更不想瞎说。我只想说明几个我知道的概念:

一、马兰结识余秋雨,并确立感情关系,是在余秋雨《文化苦旅》出版前就已有的事情,也就是说,二人的关系,在余秋雨真正大红大紫之前,就已经心照不宣了的;

二、马兰是因为余秋雨的艺术才华,才主动接近余秋雨,后来才一起发展关系的;

三、二人1992年结婚,到如今已经近三十年了,虽然没有孩子,但依然恩爱如初。

余秋雨近期作品(余秋雨74岁了一生中3次)(4)

余秋雨与马兰

马兰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说:“我觉得他(余秋雨)真是上帝给我最珍贵的礼物,我的人生因他而完美。”我想,对于余秋雨来说,这也是一种不由自主,但这次不由自主,让他找到了人间至爱。

在许多年里,有一些人曾骂过余秋雨做作,骂他文过饰非,骂他没有自知之明等等,连易中天和王朔都煞有介事地加入了这支喷子的队伍,一个说他“天下第一傻”,一个骂他:“不写小说,不配称作家”。似乎余秋雨名气有多高,骂声就有多大。如今,看到真正已入老境的余先生,我不禁想这样发问:过去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的名人,是不是太刻薄了点?

然而,我们有没有发现,无论多少人在黑余先生,有一点却任何人都无法否认,那就是余秋雨的才华。易中天骂傻,不是说作品;王朔骂不配,也没有、也不能否认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所以,任何所谓的批评,都不是针对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这反而证明了他作品的优秀和阅读他作品得到共鸣的群体的广大,反观之,这种责难,不是酸,就是妒,没有其他。

余秋雨近期作品(余秋雨74岁了一生中3次)(5)

骂余秋雨“天下第一傻”的易中天

无论在哪种论坛之中,总能看到即便是想黑黑余先生的网友也不得不这样评价:“不管咋说,余秋雨先生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还是浓墨重彩的,‘风流才子’这个名号,余先生也还是担得起的。”这,恰恰是对余秋雨的深刻理解和公允评价,如果以这种态度审视余秋雨,将来某一天,当他和他的作品如人所料地进入文学史散文领域的重要位置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再次感慨自己起的眼光来。

无论在余秋雨这个名字上有多少的争执,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创作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一批代表作品的文本效应,这是当代第一批有创造意义的“历史文化大散文”的经典文本,一方面,它是让一代中青年如痴如醉的文学精品,并且依然会是散文殿堂里永不失色的精品;另一方面,因为余秋雨创立了一种新的散文文体“历史文化大散文”,就像唐诗之后衍生出宋词一样,这种开创是对文学的一种杰出贡献,因此余秋雨的散文将因其优美和文本方面的开创而进入当代文学史,余秋雨先生也将因此而得到历史的应有地位。

余秋雨近期作品(余秋雨74岁了一生中3次)(6)

我购于1992年至今仍在书桌上的《文化苦旅》一书

就我本人来说,我1992年就购买了他的《文化苦旅》一书,至今已有29年了,书房搬过三四次,但那本《文化苦旅》还一直摆在我书桌上的醒目位置,我是把它当作文学修养的工具书来用的,同时也是当作写作范文来读的,闲来一翻,春风满面。

末了,我还是要以余秋雨先生一个老读者的名义说一声:“祝余先生生日快乐!”

所以,喜欢余秋雨作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没有此需要的,对路过看完了这篇文章的朋友,我已经由衷感激了,谢谢!

余秋雨近期作品(余秋雨74岁了一生中3次)(7)

《余秋雨作品集》(全四册)

这套《余秋雨作品集》收录了余秋雨四本代表作《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原价208元,头条做活动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