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界新闻汇

导读:皮肤型红斑狼疮(CLE)新版指南不仅调整了的分类模式,补充完善了不同类型CLE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更对治疗策略做了更新和更加细致的说明。一起来了解一下新版指南给出了哪些治疗建议。

基本治疗和局部治疗,牢记这5点

1. 重视对患者的教育,包括正确认识疾病、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积极配合医生、定期随访等。

2. 避免不良刺激,包括防晒、防寒、戒烟、避免外伤等;

3. 注意补充维生素D,尽量避免高盐饮食及光敏性食物,慎用光敏性药物。

4. 外用糖皮质激素,皮肤薄嫩处选择弱或中效制剂,肥厚及疣状皮损选用强效或超强效制剂,亦可采用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5.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程不宜过长,特别是强效及超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外用一般不应超过2周,如需更长疗程可考虑间断重复使用。

2019版指南更加细化了“阶梯式治疗”

皮肤型红斑狼疮的治疗一般采用“阶梯式治疗”(图1),即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皮肤红斑狼疮最新治疗方法(皮肤型红斑狼疮如何治疗)(1)

图1 皮肤型红斑狼疮阶梯式治疗模式图

9大用药策略,掌握CLE的系统治疗

1.抗疟药

抗疟药是系统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药物是羟氯喹。成人初始剂量为400 mg/d,分2次口服;儿童应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且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00 mg/d。

年龄低于6岁的儿童禁用。建议妊娠期患者持续使用羟氯喹治疗。

2.糖皮质激素

DDLE、顽固的DLE、ACLE以及部分SCLE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成人患者推荐与羟氯喹联合使用。

一般选用中小剂量,如泼尼松0.5 mg/(kg·d),病情控制后缓慢递减并尽早停用。

对于无系统受累的CLE患者不推荐用糖皮质激素长期维持治疗

3.免疫抑制剂

主要在常规药物疗效不佳时应用。可选用甲氨蝶呤7.5 ~ 20 mg/周或吗替麦考酚酯35 mg/(kg·d),一般与羟氯喹联合使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用药。

对于不伴有系统受累的CLE患者,不推荐使用硫唑嘌呤、环孢素及环磷酰胺

4.沙利度胺

可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CLE,推荐与羟氯喹联合使用。成人初始剂量一般推荐为100mg/d,分2次口服;2周后减为25 ~ 50 mg/d维持治疗,疗程一般为数周至数月。

少数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以避免损害加重甚至不可逆。

计划妊娠或妊娠期女性禁用,服药期间以及停用该药6个月以内应严格避孕。

5.氨苯砜

主要用于大疱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也用于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DLE和SCLE。推荐与羟氯喹联合使用。

建议从低剂量开始(50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1.5 mg/(kg·d)。

治疗前建议进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以及HLA⁃B*13:01基因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应慎用氨苯砜,以避免发生急性溶血反应。携带HLA⁃B*13:01等位基因的个体不建议给予氨苯砜治疗,以避免氨苯砜综合征的发生。

6.植物提取物

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和(或)免疫调节作用,如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等。

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昆明山海棠0.56 g每日3次;白芍总苷0.6 g每日3次。

雷公藤多苷、昆明山海棠对性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计划妊娠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禁用;儿童禁用雷公藤多苷,亦应尽量避免服用昆明山海棠。

7.维A酸类

主要用于CCLE的治疗,尤其对VLE的疗效肯定。如阿维A 0.5 ~ 1 mg/(kg·d),或异维A 酸10 mg 每日2 次,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及血脂水平。

维A酸类药物具有明确的致畸作用,计划妊娠或妊娠期女性禁用。

8.生物制剂

如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贝利单抗等。

对于不伴有系统受累的CLE患者,不推荐使用生物制剂治疗。

9.干细胞移植

对部分难治性SLE有较好疗效。不伴有系统受累的CLE患者,不推荐使用干细胞移植治疗。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 52(3): 149-155.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