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安娜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乔安娜是厌倦了琐碎的家务而离家出走的吗)(1)

朴素的片头过后,我们看到,乔安娜·克莱默正在往旅行袋里装衣服。间或,她会侧过脑袋看一眼已经沉沉睡去的儿子比利。从出生那天起,5年半里,乔安娜没有一刻离开过比利,现在,她打算离家出走,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了。那么,就别有什么非分之想了,就让自己的生活像嫁给泰德·克莱默后的每一天一样?

后来,即便为了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不得不与前夫对簿公堂,乔安娜也不得不这样评价泰德:娶乔安娜为妻以后,泰德努力工作挣钱养家,从来没有对乔安娜动过粗,从来没有吼过比利,更没有出过轨。这样的泰德可谓是1970年代美国家庭的模范丈夫,乔安娜何以要离他而去?因为,在这个家庭里乔安娜越来越感觉不到快乐。整日与儿子厮守在一起,除了是泰德的妻子比利的妈妈外,乔安娜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这让乔安娜感到窒息。很多次想跟丈夫坦陈自己的不安,却总是被泰德以工作太忙为由挡了回去……乔安娜又往旅行袋里塞了一件衣服,这一回,她去意已决,就等泰德推开家门了。

与此同时,虽已过了下班时间,泰德像过去的每一天一样还留在办公室里跟上司、跟同事聊工作。猛然一抬头,他们发现天色已经很晚,便一同离开办公室踏上回家的路。当泰德走过几位在路边卖艺的街头艺术家时,我们听到他们弹奏的,是维瓦尔第的《C大调曼陀铃协奏曲》。

没有一名观众会傻傻地认为,街头艺术家是《克莱默夫妇》在拍摄这场戏时乱入镜头的路人,就像他们弹奏的曲目也不会是他们的自由发挥一样。

那么,《克莱默夫妇》的导演在泰德就要遭遇强劲的家庭风暴前让他听一耳朵维瓦尔第的《C大调曼陀铃协奏曲》,想要预言什么呢?

生于1678年、死于1741年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一生创作颇丰,最为我们熟知的,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假如,《克莱默夫妇》的导演特别钟爱启发了巴赫等巴洛克时期大音乐家的维瓦尔第,为什么不让小提琴手倚在墙头演奏《四季》中最动听的《冬之广板》,而是选择了我们较为陌生的《C大调曼陀铃协奏曲》?

得先说说曼陀林这件起源于意大利的弹拨乐器。

曼陀林,意大利语译音,意为杏仁,用以指称一种乐器,是说这种弹拨乐器的琴身像杏仁。在维瓦尔第的《C大调曼陀林协奏曲》之前,人们弹奏曼陀林多半是为牧歌伴奏。是维瓦尔第,用作品告诉他生活的年代,曼陀林也可以当主角担当主奏乐器。哪怕是最著名的《四季》,维瓦尔第的作品也不像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作曲家的作品那样,意蕴特别丰厚。选用相对清浅的维瓦尔第《C大调曼陀林协奏曲》,《克莱默夫妇》的导演是否在暗示,从此以后在克莱默夫妇的家里,当了多年配角的妻子乔安娜,将唱起主角来?

乔安娜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乔安娜是厌倦了琐碎的家务而离家出走的吗)(2)

《克莱默夫妇》的忠实影迷,一定不同意我的猜测。电影总长1小时40分钟,倒有一个小时在展现泰德一个人面对儿子比利时,如何从束手无策到井井有条、又是怎么从视比利为包袱到与之相依为命的。欣赏这一场戏时谁能做得到无动于衷?比利手拿一架飞机模型攀爬在儿童乐园游乐设施的高处,玩得兴起时他忘乎所以了,一不小心从高处摔了下来……比利的脸上被划出一个大口子,鲜血淋漓。见状,泰德抱起比利横冲直撞地闯过了一条又一条马路,将他送进了医院后带着哭腔跟医生商量治疗方案……感人吗?一个从不关心儿子吃喝拉撒的爸爸,因为妻子的离去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顾儿子的责任,比利5岁半时泰德煎一块土司都能手足无措得烧糊了平底锅,到比利7岁时,熟练地给比利准备早餐对泰德来说已不在话下,这一年半里父与子为和谐相处经历过的喜怒哀乐,难道不是《克莱默夫妇》的主力戏码吗?当然不是。所有这些,都是铺垫,为乔安娜安顿好自己后腾出手来与泰德争夺比利的抚养权做铺垫。

乔安娜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乔安娜是厌倦了琐碎的家务而离家出走的吗)(3)

第一次看《克莱默夫妇》,是在学校的阶梯教室。100多人拥挤在一起盯着讲台上那台尺寸不大的电视机,播放的录像带已不知道是母带的第几代孙辈了,所以呈现出来的画面要么雪花片片要么梅丽尔·斯特里普或达斯汀·霍夫曼在扭动。就是这样的播放效果,都没有一个人在放映过程中退出去。看得认真,看完之后的讨论也格外热烈,只是当年我们太年轻,一致认为乔安娜之所以离家出走,是因为忍受不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因此,我们不无担忧地畅想过,几年以后等到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该如何解决一日三餐和四季衣裳。

30多年以后重看完成于1979年、在1980年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电影《克莱默夫妇》,由电影激发的畅想已不再幼稚。我们知道,艾弗里·科尔曼的小说《克莱默夫妇》初版于1978年,在经历过越战、个性解放等等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后,那时的美国社会正在寻求回归如维瓦尔第的音乐所呈现的平静又日常的生活路径。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新的问题又等在了前头:回归家庭的女性还能不能像巴洛克音乐甚嚣尘上时的女性那般安分守己?

乔安娜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乔安娜是厌倦了琐碎的家务而离家出走的吗)(4)

最后,赢了官司的乔安娜没有带走比利。是什么让乔安娜动了恻隐之心?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便落幕了。有意思的是,当演职人员的姓名在银幕上缓缓升起时,我们又听到了一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英国人亨利·普塞尔《为小号和弦乐所作的奏鸣曲》。至此,我们恐怕不能再说罗伯特·本顿为自己导演的电影《克莱默夫妇》选择这样两首古典音乐作品,是即兴之为。至于他为什么要为《克莱默夫妇》选择两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最复杂的话题需要最直接的音乐来衬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