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文章原创,欢迎品影。

在夜深人静之时,在凌晨寂静时刻,最易回想,恍惚间,童年隔得那么遥远,又仿佛在昨日。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后记中写到:“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民国,故事的主角是个天真烂漫又聪慧可爱的小女孩,叫英子。英子随父母从台湾搬到北京,在童年的大街小巷里,城南旧事默默开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父亲乃文化人,家境殷实,聘有长工,天真烂漫,大胆活泼,处豆蔻之年。英子比其他人要成长得快乐些、幸福些。她是个聪慧的小女孩,富有灵性又善良勇敢的那种。

骆驼队:

小说《城南旧事》的首章《冬阳·童年·骆驼队》写着:“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铃声,童年重临于我心头。”

骆驼运输队可是老北京的标志一景,电影[城南旧事]的开头,就几乎完美重现了小说中的意境。

空镜头将情绪层层堆叠,彼时残旧的长城还不是景点,卢沟桥没有炮弹落下,门头沟来的运煤驼队从山上走过,驼铃声声。

英子站在一旁学着骆驼咀嚼草料,骆驼脖子底下常挂个铃铛,父亲告诉小英子,铃声是途中驱狼用的。英子却很自信地告诉父亲铃铛是为了途中解闷儿用的。

父亲说:“兴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城南旧事起因经过结果 城南旧事用孩子的眼睛(1)

井窝子和水三儿:

英子家附近这种卖水的水铺叫作“井窝子”,电影里反复出现,而推独轮车卖水的小贩叫作“水三儿”。

起先老百姓唤这些水夫“水塞儿”,叫顺了就成“水三儿”,后来也有“三儿哥”和“老三哥”之说。

水自井中升起再沿石质水槽留下,注满独轮车上两个椭圆形水柜,再送往住户家中,结账时领一张“水牌”,拿到“井窝子”换钱。

唱话匣子:

你瞅着胡同口围了一群人,那指定是“唱话匣子”来了。

他们肩扛一只大喇叭,提着胜利牌手摇留声机,俗名“话匣子”,胸前抱着一摞喝片,边走边吆喝:“唱话匣子,谁听话匣子”。

有流动的,也有固定的,虎坊桥大街的洋货店里,话匣子旁总围满了听客,点上马连良的《借东风》、梅兰芳的《宇宙锋》、李多魁的《钓金龟》,小曲儿一响,生活乐享。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小英子跟着宋妈上街买菜去,偶遇拉着犯人上法场的队伍,被枷锁缚住的人毫无惧色,还让路边百姓“给咱来个儿好”。

在应声而起的叫好声中,还有人专门给端了一碗酒,透着老北京的人情味儿。

百姓们认英雄,不怕死的英雄那更是英雄。

油酱店:

饮食方面,老北京以稀粥为主食,佐以烧饼和油条等面点,电影重点展示了街上随处可见的油酱店。英子和后来的好朋友妞儿也是在那认识的。

胡同里的叫卖声:

叫卖声迭起的胡同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

英子家所在的新帘子胡同,有剃头挑子,两片铁夹子“唤头”弹得嗡嗡地响;有磨剪子磨刀的,他们的响器是卦连;有打糖锣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儿,有山楂片,还有珠串子;有卖切糕的,还有落花生和卖蜂窝煤的。

还有“置换物品”的小贩,以物易物,英子回家的时候正赶上这人来,用废锅破盆给她换了个小板凳。许是觉得不值,总让宋妈再给添点儿。

还有要给人“打竹帘子”的,老北京一到夏天就得撕去窗户上的高丽纸换上竹帘子,通风消暑,亦可防蚊蝇。

城南旧事起因经过结果 城南旧事用孩子的眼睛(2)

人力车:

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乘坐人力车是主要的交通手段,“价廉而稳妥,不快不慢,恰到好处”。

1925年,在人口125万的北京就有35000辆人力车。

而且乘坐人力车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成文的规定是,“在北京穿大褂的人不能走路。”英子的父亲自然也是这种人,所以出行都乘人力车。

当时的人力车夫也分包月的和拉散活儿的,前者的收益会更稳定些。

东西跨院:

有着东西跨院的四合院,在电影中被多次提到。

跨院就是四合院正院两旁的院子,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李天然租的就是跨院。

俚语里说了,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那就是:天棚石榴金鱼缸,先生肥狗胖丫头。

[城南旧事]中遭窃的那户人家,院子就是这样的,宋妈说,“院子那叫一个豁亮。”

那时候的四合院当然还不是受保护的对象,院门口有俩石狮子或是石鼓一样的门墩,双开木门上的油漆半脱落,砖墙斑驳,窗纸破碎,院子里尽可能多栽种些绿植,木板凳随处摆着,别有悠长韵味。

齐化门儿:

“齐化门儿”这个地名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也出现过好多次。秀贞的女儿小桂子,就是让她的家人给丢到那儿的。

齐化门就是如今北京的朝阳门。

二三十年代的齐化门,是老北京最热闹的地界,每逢喜庆日子,那就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孩子们贴墙根儿,滚铁环弹琉璃球,老人们遛鸟下棋侃大山,好不热闹。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

20年代的老北京自然不全是好的,[城南旧事]也不回避当时一些传统迂腐的旧观念。

[城南旧事]中所塑造的几位女性角色,除了小英子,无不是这一落后思想的受害者。

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被父亲逼着练戏,敢不从就用掸子毒打;秀贞的女儿小桂子,一出生就被家人瞒着遗弃在了齐化门儿墙根儿下;宋妈的女儿,也被丈夫狠心地卖掉。

城南旧事起因经过结果 城南旧事用孩子的眼睛(3)

语言:

语言是当时老北京风情一种外在的直接的表现,这一点电影相比小说更有优势。

不过小说中有些部分在电影中并未展示:因为英子一家是半道儿才来的北京,所有出自他们嘴里的话其实会带点南方口音,就像会把“猪肉”说成“粗漏”,把“惠安馆”读作“灰娃馆”。

相比于各种儿化音,整部电影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词是“沙滩儿”。

秀贞转述她父亲初见思康时的对话:

爹问他在哪家学堂,他说在北京大学。我爹又说了,这道不近,沙滩儿去了! 可是个好学堂。

将北大红楼所在地称为“沙滩儿”,这是只有老北京人才知道的惯常说法。

北京人说北大,总是说沙滩北大,沙滩一带是当年革命活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就是从沙滩的民主广场集合出发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电影的结尾,英子的父亲因病去世。

童年时光,好像总在与各式各样的人相遇然后分别。那一刻英子才意识到,有些人和事,一旦从生命中彻底流逝,除了不让自己遗忘,似乎也无法做更多的事。

那个著名的7次枫叶叠化镜头化开了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枫,衰草孤冢,一曲《送别》唱起,人心潸然。

终于在1948年,轰鸣的飞机低徊于北京上空,林海音跟随家人返回台湾,她终于连自己待了25年的北京也要失去了。

电影中英子的父亲告诉过她,“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慢慢就会忘记。”

但那些关于老北京的美好记忆,又怎会轻易忘记呢?林海音用文字留住了那些胡同、城墙、四合院,留住那些寺庙、牌坊、井窝子,而吴贻弓用电影还原出了这些老北京的景象。

文字和影像的联手,共同对抗着时间。

好在还有这些东西,否则百年前的北京什么样儿,咱永远不知道。

都说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电影[城南旧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时光过境,物是人非,林海音后来在《我的京味儿回忆录》里写下这么一段:

“亲戚朋友都劝我回北平城南的老宅子看看,我都叹息而不语。北平连城墙都没了,我回去看什么?”

城南旧事起因经过结果 城南旧事用孩子的眼睛(4)

01 英子说,她分不清天和海,分不清疯子和贼子,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她和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成了朋友,英子喜欢听秀贞讲她爱上那个穷大学生的故事,还有她那个被父母狠心丢掉的孩子。

她和一个偷东西的厚嘴唇年轻人成了朋友,英子听他讲为了供弟弟读书做起了贼的故事。英子答应秀贞帮她找回孩子,与年轻人相约以后要一起去看海。

命运却难以揣测,英子发现她的玩伴妞儿是秀贞的孩子,带她们相认,最后秀贞却带着妞儿去找孩子父亲,双双死在火车轨下。

英子在无意中给便衣警察提供了线索,年轻人被抓了。

英子病了,哭了,这些都是大人无法理解的忧伤。

我们很多时候告诉孩子,你不能跟坏人做朋友,我们担心近墨者黑,可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好人,什么又是朋友,我们又该如何告诉孩子。

成长的路上,一次次不断的经历,相遇,离别,那些留在我们心中的人和事,已经成为我们成长的印记和认知。

02 当你不再有父母的庇护,就彻底告别了童年

英子在小学毕业那年,等不来父亲目睹她当毕业生代表发言的风采。父亲在庭院里种下的花儿凋落了。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英子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其实我们都不想长大啊,可是又不得不长大了。成长如果是一首骊歌,那么总是带着忧伤。

英子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

整个故事,最伤感的就是看到最后,英子的爸爸走了。我总在想,没有了父亲,剩下英子与母亲一起照顾三位妹妹和两位弟弟,他们靠什么生活。

城南旧事起因经过结果 城南旧事用孩子的眼睛(5)

可再难的生活,回忆起来,就像看庭前的花开花落,一切走过之后,你回望的痛,从不能打倒你,我们总能把美好的记忆放在思念里,把那些深刻的痛轻轻抚平。

03 那些能触动人心的必定是那些真实的故事

《城南旧事》写的是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却感动了了无数读者,我们总是在那些故事里,不经意间忆起自己失落已久的童年。

当成为母亲的自己看着年幼的孩子时,也想起昨日,我对孩子的训斥,说出的那些不理解孩子的话,我也在担心孩子交上不好的朋友。昨日与今日总是在眼前重重叠叠。

《城南旧事》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翻译成了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读者,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仍被书中的故事触动心弦。

1.“疯子”秀贞

城墙南边,胡同巷内,她是大人避之不及,小孩心生惧怕的疯子,每日倚靠在外院的门内,怯弱的探出半身,寻觅着她的“小桂子”;亦或是独守空房,缝补小孩的新衣裳,口中念叨着她的男人。她不知道,她的男人作为时代交替下的知识分子,卷入了派系斗争,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再也不会回来;她不知道,她刚出生的孩子被人送到了城墙脚下,无处可寻。

但英子不怕,她不似其他孩童那般怯懦,她的身上有着少见的灵动与大气。她主动的了解秀贞,并且彼此建立了特殊的友谊,一句“我喜欢你”散发着她身上诱人的质朴与纯真,沁人心脾。后来,她偶然发现自己多年的玩伴便是秀贞苦苦思念的“小桂子”,颈后紫色的胎记,令秀贞欣喜若狂,当晚,秀珍便携她的“小桂子”消失在滂沱的雨夜,伴随着英子的呐喊声和火车的鸣笛声,带着她的幸福和希望葬身铁轨……

人人皆道她是疯子,众人畏而远之,可我总觉得她空洞的眼神里除了有无力无奈无助,黑色的瞳还透露出一丝希望。不知是世人装傻,还是她真疯。

2.贼

英子闯入谣传中的鬼屋替男孩子们捡球,无意撞见了鬼鬼祟祟的贼,这是她继秀贞后交的第二个特别的朋友。

“爸爸,贼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英子问道。“

“他要吃饭,可是又没钱。”

“他为什么没有钱?”

“这个,你还小,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你们家吃窝窝头吗?”贼问道。

英子摇摇头。“你们家不吃窝窝头,那蘸野菜的窝窝头你们连见都没见都见过吧……”

“我小的时候就是贪玩,书没念好,我弟弟就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人家说还要漂洋过海去念书呢,可仅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都没有,哪供得起啊……我走到这一步也是没法子,你明白吗?”贼自言自语道。

英子不解。

小偷又追问道“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你,我不懂,人太多了我不懂,你见过海跟天吗?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对,海跟天,好人跟坏人,小妹妹,以后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小偷对英子笑道。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贼终被警卫抓获,归案的途中,转头向英子利索的眨了个单眼,一笑而过,十分干脆。这一笑,可能是对自己内心矛盾的化解,也同时是在一个萍水相逢的小姑娘面前保持他最后的尊严。

英子的眼里含着泪,眼神里透露出不知是委屈、悲伤、怀念还是担忧,大概更多是愧疚吧,若不是她常出入小偷的“基地”,便也不会招致便衣警察的起疑,破了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有不堪的一切,都只是生活所迫罢了。

城南旧事起因经过结果 城南旧事用孩子的眼睛(6)

3.宋妈

宋妈,林家长工。乡下育有一子一女,近三年未回家。

“你家小栓子多大了?”

“比你大四岁,十二了”

“那他该小学毕业了。”

“乡下人有你这好命啊?他成天啊给人老牛呢。”

“小栓子明儿来啦,你的小板凳给不给他坐啊?”宋妈逗英子弟弟问道。

“给。”

“我也给。”英子笑道。

“小栓子来啦,可别笑话他啊英子,他是乡下人,可土着呢。”

“我不会。”

“妈,我看见宋妈掉眼泪了。”

“宋妈的小栓子死了,闺女也让她男人早早送了人,哎……”

“丫头子给了人了,栓子也死了,我还回去干嘛,不回去了,死也不回去了。”

宋妈,一个苦命的乡下女人,被剥削阶级的代表,落后思想的被束缚者,深受封建残余的毒害,时代的牺牲品。

4.林爸

林爸,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支持学生运动,后患肺痨而终。

“英子,你怎么一个人来了?”

“妈妈不让我来,说是会传染。”

“妈妈说的对。”

“可我想爸爸啊。”

“爸爸也想你。”

“哇,真不简单啊,考的不错。这学期有没有迟到?”

“一次也没有,自从一年级下雨,我想逃学,不起床,挨了您打以后,就再也没迟到过。”

“那次打你你还记得啊?”

“打的好疼哦,想忘,也忘不了呢!”

“你恨爸爸吗?”林爸思虑了一番问道,苍白无力。

“不恨。”英子拖长了字音缓缓道。很明显,英子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懂得了什么。

“不恨就好,你长大了……”此刻,林爸的双眼眼在苍白的脸色里格外突兀。

英子的眼里泛起了泪花……

爸爸的花开了,我也长大了。

家里没了男人,宋妈也回了乡下。

长大,是一件特别扫兴的事。

不断的跟过去告别,跟美好的事物告别很痛苦,跟不美好的事物告别便又要痛苦一番。

不断的有人教我们接受新事物,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告别,没有人告诉我们舍不得怎么办。

至此,在这个六月,这番逼逼也还算应景。

附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