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早年城乡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清乾隆年间大青山挖掘出煤炭,煤炭就替代柴草进入了归化城做为燃料应用到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有需求就有市场。清末民初,有牛马车拉煤炭到旧城(归化城)西南一带出售,并行成煤炭市场,著名的字号有开在通顺南街的“公义店“,通顺西街的“元盛店”、“元泰店”,桥头街的“万义店”店。后又有开在小西街的“义记”炭铺,小召后街的“广记”炭铺、南顺城街的“玉成公”炭铺、西顺城街的“德本厚”炭铺等。在绥远城则是由小车推着炭卖。

80年代的煤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呼和浩特市煤炭供应点)(1)

解放后,煤炭纳入国家统购计划,是国家管控的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私人不准经营。于是,由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在市区设置炭场,是计划经济时期供应城市居民生活用煤的供应点。呼和浩特市转门成立煤建公司,下设若干个炭场来保障供应。煤炭在呼和浩特市有东炭、西炭之分,东炭即山西大同炭,大同炭热卡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价格偏高。西炭指包头炭,这种炭热量低,但价低。 在旧城分别建有公义店,大召前、石头巷、九龙湾、五塔寺、乃莫齐召等炭场。1980年前,乃莫齐召院里就是呼市煤建公司设置的供应周边居民生活用煤的炭场。市民购炭必需有购煤证,每户每季度按时定量,定点供应(每季500斤,冬季加500斤,那时候采暖期是5个月,即每年的11月15日至来年3月15日)。炭的品种有杨圪愣、营盘湾,统称西炭,偶尔也会来点东炭(大同炭)。

有炭厂,就有送炭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堆在炭厂供应的煤炭全是混合煤,就是块煤、面煤混在一起。夏天还好,冬季一到人们就总想弄些块煤好生火炉子取暖用,于是就需要送炭人的帮助。送炭人对煤的产地、燃烧程度很内行。什么样的炭耐烧,什么样的炭煤矸石多,很有说道。当时的内莫齐召炭厂就有一位送炭人,姓兰,居住在民市南街20号迎街房,他身体健壮,以送炭为生。因为经常与煤炭打交道,所以脸上身上都是煤粉末。人们都叫他“黑小子”,真名反而忘了。当时只要一说“黑小子”,人们就知道是送炭人。他运送煤炭工具是排子车(此车现已不见),按距离收费,每百斤约5分至8分钱。当时居民们一般买300到509斤,不像现在论吨计算。排子车前后挡以柳芭然后用麻绳捆住,装上煤就拉走了。

1980年后,各单位纷纷拉煤分给职工,于是国营煤炭厂悄然退出百姓家庭。

文曹建成2016年

此文已经申报著作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