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象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一片黑暗中,一个渺小的身影不甘地想要挣脱,但却一次又一次被击得粉碎,最后身心俱疲,只剩绝望......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艺术品一般的《inside》,玩家亦是从中读出了千百般味道,或苦涩、或压抑、或迷茫、或淡然,经历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让我们品出的味道也不同。《Inside》看似平淡,却总能击中你心里的某一个点。如果你平时对解谜题材鲜有接触,那本作将会给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如果你本身就是解谜题材的粉丝,那如此精品,更是不能错过。
《Inside》是由知名游戏工作室Playdead开发并发行的一款解谜冒险神作,最早于2016年6月29日登录Xbox One平台。时至今日,玩家可以在PC、NS 、Xbox One 、PS4等多个平台尽情畅玩。游戏支持简体中文,不过该游戏全程基本无语音无文字,所谓支持中文也就是开始界面一点......
Playdead工作室可谓颇具传奇色彩,大多数人可能没玩过他的游戏,但却能在网上不经意间看到它游戏的截图之类(尤其是各种桌面美图中)的小信息。这个作品只有两个,合起来游戏时长不超过十小时的工作室,却是游戏界独树一帜的存在。Playdead可以抛弃传统意义上一款优秀作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可以做到丢掉文字、丢掉语音、丢掉一切华丽的噱头,仅用看似单调的画面、仅用最简练的操作,就能凝聚出超乎一般的游戏表现力并形成自己标志性的特色。
黑白下的画面表现力《Inside》的画风会让你联想起另一部类似的作品《Limbo》,其实他们都是出自Playdead工作室之手。相比于《Limbo》100%的黑白两色,《Inside》的画面得到了全面的升级,光影效果的加入让不同平面上的景色更显层次感。画面虽然延续了黑暗压抑的风格,但在光线的强弱之下,你可以发现游戏中更多的细节而不会感到死气沉沉。
游戏的每一帧都经过了精雕细琢,不论是烟雾、雨滴、建筑,还是洒在主角身上的金色阳光,都是如此。画面中的所有布景充满了艺术感,对游戏来说,锦上添花却又不会喧宾夺主。对比《奥日》系列,很难想象《Inside》仅靠简单的几种色彩就能做到美轮美奂。或许他们就好像西洋油画的浓墨重彩与中国国画的水墨意境一般,风格迥异,却都美的不可方物。
游戏的细致表现还不只限于画面, 玩家所扮演的主角,是一个无名无姓的红衣小男孩。在游戏中,奔跑之后你可以听到喘息声,奔跑中急停人物会出现趔趄。你能看到他从高处落下时摔得踉跄,能看到他跳进水里激起的水花。还有打碎玻璃、木板时炸裂的碎屑,在灯光下扬起的沙尘,甚至小男孩死亡时的各种表现,无不让人惊叹这部作品的精细程度。
由浅入深、欲罢不能的谜题设计
游戏的操作十分简单,毕竟是个解谜游戏,解谜才是重点。五个键—左、右、上、下、交互,你需要用这五个操作解开前面的机关,进行一场危机重重的冒险。
说起来该作是笔者体验过的最"有趣"的一款解谜游戏,解谜游戏在笔者眼中一直是比较高端的那种,曾经抱着长见识的心理尝试了几次却都无疾而终,可能笔者长着一副不太聪明的亚子吧。但还有一部分原因,笔者认为是解谜游戏有它自己天生的短板,或者说桎梏,那就是除了解谜因素本身以外游戏的可玩点比较少,同时其入门门槛相对较高,对小白不甚友好。但在《inside》中,制作组除了用高品质的画面和音乐来留住玩家,还巧妙的运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诱导方式帮助玩家融入这个世界。在游戏初期,解谜难度相对较低,往往场景里只有一两个道具,这部分是为了让玩家熟悉基本的思路,给玩家一把破除高难度谜题的钥匙。这样当游戏进入了中期,谜题变得复杂需要多种场景互动才能完成的时候,玩家不会毫无头绪而是会用前期的经验一点点对谜团抽丝剥茧找出答案,不靠攻略靠自己的脑子破解谜题的感觉甘之如饴,令人欲罢不能。
随着游戏的推进,场景也在不断变换,工厂,田野,甚至水下。道具也有了新的功能,箱子不仅可以当垫脚石还可以从高处推下砸开地面。所以也不要拘泥于固化思维,否则只能站在谜底面前抓耳挠腮不得其解。在复杂场景中,对于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你可能就会看到小男孩的碎肢向屏幕扑来。而如果你真的卡在某地无计可施了,不妨联系一下上一个场景...
引人深思的留白剧情
在通关之后,笔者还是忍不住思考了一个问题,关于剧情,《Inside》到底讲了什么?
游戏开始是以为是小男孩从一座类似集中营的建筑中逃跑的故事,因为在初期会有军犬和看管人员在追捕你,路上会看到人类以及动物的尸体。在之后的场景中会出现很多行为僵硬的人在监视下一个个接受检查,仿佛屠宰场流水线上的猪狗。但在游戏的后期小男孩跑进了一所科研设施,在里面掉进了实验用的容器,和很多的人被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长着很多手脚的肉球怪物...
刚通关的时候只是以为讲的是一个实验失败并造成了可怕后果的故事,以此来呼吁什么禁止人体生物实验之类的。但细想之下仿佛又不止如此,游戏中行尸走肉一般没有思想的人类代表什么,为什么当小男孩掉进实验容器之后并没有人实施救援而是看着它变成了一个怪物,在怪物看似失控在实验室横冲直撞之时如果仔细观察能发现在远处的安全区有很多人在观察着肉球。实验室那些不同着装的角色代表着什么?Playdead不会无的放矢,或许实验并没有出现意外,也或许游戏从头到尾,本就是一个实验。
小男孩想要逃脱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座实验室,而是一个带有反乌托邦性质的病态社会。在游戏的结局,肉球从实验室逃脱滚落到一处安静的沙滩上,阳光静静地洒在那里,一片安静祥和。就是不知道这片阳光代表的是希望,还是更深的绝望。结合游戏名称,小男孩到底是outside,还是依旧inside?
游戏留下的充足的空间供玩家探讨,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laydead也似乎有意看到玩家在社区的热烈讨论所以并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答案,但就笔者自身而言,这种得不到准确结果的滋味属实不舒服。这并不能算是一个缺点,我想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玩家会喜欢这种"不明觉厉"的感觉的吧。
5年的等待对于一款独立游戏来说实在是有点长,虽然《Inside》姗姗来迟,但Playdead最后交上的这份答卷完全打消了玩家在等待时的焦躁与疑虑。它没有丢掉前作《Limbo》的神韵与精髓,同时又以更为出色的视听效果、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晦涩隐喻的"开放式剧情",精妙设计的谜题机关和恰到好处的2D动作等要素结合,使得游戏的体验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最近吃腻了3A大作想尝试点不一样的新滋味,那么我想这款2016年TGA满分的《Inside》你一定不能错过。
本文作者:陈风
关注“碎碎念工坊”,每天分享更多精彩游戏内容,让你告别游戏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