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侮辱人的案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人物值得被尊重)(1)

点击上方蓝字速度关注我们~

撰文/爱尚阅读

骂人侮辱人的案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人物值得被尊重)(2)

想起去买这本书来阅读,是因为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时候提及和推荐,又时逢今年俄罗斯举办世界杯,加之以前对俄罗斯文化及文学都知之甚少,断断续续花了一些时间读完。

如果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题,那就是作者借伊赫梅涅夫老人之口所说:“一个最最逆来顺受,最最等而下之的人也是人,而且可以称之为我的兄弟”。全书通过不同身份角色的矛盾穿插和爱情亲情的情感交织,讲述了两个悲惨故事:

一个是娜塔莎从万尼亚移情别恋于阿廖沙却又被无情抛弃的故事,一个是小内莉带着母亲过世时的遗训只身一人流浪幸运得到家庭关爱但最终难逃病亡的厄运,两个故事贯穿一起的则是那个巧取豪夺、趋炎附势,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

骂人侮辱人的案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人物值得被尊重)(3)

第一个故事写的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为了阻挠其儿子阿廖沙与伊赫梅涅夫老人的女儿娜塔莎相爱和结婚,不惜无中生有地诬陷娜塔莎的父亲侵吞了他的钱财,诋毁娜塔莎爱财,同时将老人告上法庭并让其赔偿损失。为彻底拆散阿廖沙和娜塔莎,以便攀上费奥多罗芙娜的继女获得财产,他又千方百计让阿廖沙移情于卡佳,抛弃了娜塔莎。

第二个故事写的是史密斯和他的外孙女内莉,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年轻时曾勾引史密斯的女儿,并与她私奔,他拐走了史密斯老人的全部家产,又将史密斯的女儿抛弃在国外(她当时有孕在身,后来又生了个女儿,取名内莉)。之后,史密斯老人诅咒其女儿并至死不曾原谅她,史密斯和他的女儿相继在贫病交加中相继死去。年方十二三岁的内莉举目无亲,差点落入被逼卖淫的魔窟,后幸运被万尼亚收留并送给伊赫梅涅夫老两口做女儿,最终还是病亡。

骂人侮辱人的案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人物值得被尊重)(4)

应该说这是第一次阅读如此纯粹的小说,故事所叙述的环境很平淡,情节也并没有诸多小说那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但看完全书,能让人将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回归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反映,或许这也是作者极力表现出的一种现实主义精神。

这部小说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我认为有几个方面:

➤➤ 作者描写了一群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但他并没有把侮辱者和被侮辱者,损害者和被损害者简单的列队归类,也并不是通过社会层面上的强者与弱者、富人与穷人、好人与坏蛋等对比将人物角色简单定位,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感情及利益纠葛,描写了各种关系之下人与人之间的侮辱与损害,包括亲人和爱人之间的侮辱和损害。

➤➤ 其次,作者注重描述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及情节,更多关注的是人物自身的内心活动,同时通过人物表情以及即时所处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心情,通过人物情感活动来深化侮辱和被侮辱、损害和被损害的感受。

➤➤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却又超脱了角色束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几乎还未成年时便已了解了生活的全部真谛:贫穷、苦难、忧郁、悲伤、监狱、流放,还有爱情,作者通过万尼亚之口,叙述了自己的故事,个人情感生活和亲身经历的苦涩给作品赋予了一些奇特的东西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并没有使得该角色突兀,也并没有凸显出纯粹的个人观念。

骂人侮辱人的案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人物值得被尊重)(5)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催人泪下的笔触描绘了一群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就让她毁了我吧,就让她折磨我吧”;

“我又不是头一个:不少人比我好,他们也在受折磨。这是街上一个要饭的女人对我说的。我穷,可我愿意受穷。一辈子受穷。妈妈临死的时候就这样嘱咐我。我可以干活……我不愿意穿这身衣服……”

作者在描述小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时,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她们“惨痛热烈的心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人们称我是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述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人生而平等自由,人之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而言,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人物大小之分,更没有层级上下之分。人之为人的权利之源是平等的,但卢梭还说,人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人出生的环境和后天的成长及努力存在天壤之别,我们生活在优胜劣汰和千差万别的社会大环境里,家庭环境的不同、受教育情况的不同、社会生产分工的不同,每一个人所拥有和所经历的与周遭的人都是不同的。

骂人侮辱人的案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人物值得被尊重)(6)

从出生的先天条件来看,身体有健康和残疾之分,从家庭环境来看,有贫穷与富裕之分;从后天的成长和努力来看,有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社会分工种类的不同,以及个人际遇和机会把握的不同。

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家庭内部,总有一些人群值得被关注,如家里的老人、身边的孩子,又如楼下的清洁工、十字路口坐轮椅过马路的残疾人、马路边的环卫工、垃圾桶边的拾荒老人等等,这些群体因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生长环境等等一时或一直处于弱势境地,需要被尊重和被关怀。

一个真正有温度的社会,不应该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灯火辉煌,还应该体现在各种看不见的细微之处,比如大楼的残疾人通道、大众对校车的礼让、医院挂号收费的老人优先窗口以及整个社会对弱者的理解和关怀。

如最近新闻媒体频频关注报道的:手语律师唐帅为无声世界做有声辩护,各大城市爱心冰箱清凉接力,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残联发布《关于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层面,当国人对小人物的尊重、理解和关怀越来越多,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

“真正体现一个人修养的,是要看他如何对待不如自己的人”,再卑微的人,心底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里面布满了防护盔甲,用于抵御鄙视、责骂、欺凌以及讽刺等“外敌”的入侵。弱者也好,小人物也罢,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来自周围“平等为人”的尊重。

骂人侮辱人的案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人物值得被尊重)(7)

—— 点击 阅读原文↓,查询法律读库历史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