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比利时电影《让娜迪尔曼》拍摄于1975年,2022年12月1日被《视与听》评为影史最伟大100部影片影评人版第1位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一直是广大影迷的观影风向标,它凭借强大的公信力发布的各类电影榜单都是值得收录观的片单,每隔十年评选一次,2012年本片第一次入围该评选,当时是第35名,时隔十年,本片杀出重围,拔得头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让娜迪尔曼隐形之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娜迪尔曼隐形之敌(让娜迪尔曼)

让娜迪尔曼隐形之敌

法国、比利时电影《让娜迪尔曼》。拍摄于1975年,2022年12月1日被《视与听》评为影史最伟大100部影片影评人版第1位。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一直是广大影迷的观影风向标,它凭借强大的公信力发布的各类电影榜单都是值得收录观的片单,每隔十年评选一次,2012年本片第一次入围该评选,当时是第35名,时隔十年,本片杀出重围,拔得头筹。

情节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情节,三个多小时的时长只是安静的用长镜头拍摄了一个中年寡妇让娜的三天生活,全部台词不会超过20句,真正意义上的演员只有让娜一个。早上起床,到儿子的房间打开电暖器,拿好儿子的换洗衣物,去厨房冲好咖啡,边做早餐边将儿子的皮鞋擦好,叫醒儿子,送他上学,出门采购一天的食材,修补儿子的鞋子,衣服掉的纽扣,中午简单自己吃点东西,下午等待门铃响起,一位嫖客走进来,帮他脱去大衣,帽子,围巾,带他进入卧室,天暗时分送他出门,在门边接过递过来的嫖资,打扫卧室,仔细清洗身体,准备晚饭,儿子到家,二人默不作声吃饭,出门散步,回来睡觉。那些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会被跳过的琐碎日常细节,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无限的放大,成为了一种仪式。情节平凡重复,和《都灵之马》很像,直到结尾处,也就是第三天,毫无征兆的拿起剪刀,刺死了还躺在床上的嫖客。

影片给我三处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拍摄手法上,这是一个25岁的简直可以称为女孩的比利时导演的作品,一个25岁的女孩怎么能对女性对生活有着如此不同寻常的感知,这种人可能就叫天才,这让我想起年少成名的张爱玲,也在20岁的年纪写尽了婚姻的奥秘和本质;二是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你能清楚的感知机位在哪里,我记得戴锦华曾经说过,如果让观众感到机位,那就是失败的,但我不觉得失败,片中有三处非常长的静默镜头,甚至让人以为是网络卡断,尤其是结尾处,杀人后让娜双手沾满鲜血坐在饭桌旁,长达五分多钟,一丝不动,只有偶尔的眼皮一眨能让人知道并不是卡断;第三是二战结束后的欧洲,人能立即恢复到那么优雅体面的状态。让娜虽然拮据,在片中以她在家里只开一盏灯,每离开一个房间立即关灯来表达。但家里异常整洁干净有序,每天的饭食虽然简单,但仪式感十足,桌上铺好桌布,刀叉勺整齐的摆好,先是餐前汤,然后主食肉炖土豆,饭后甜点一样不少,衣服发饰妆容永远一丝不苟,资本主义文明并没有被战争摧毁(反观我们,即使物质文明已然世界前列……)

如果说结尾杀死嫖客毫无预兆,我的理解是女性主义的觉醒。猝不及防的杀人和整部电影及其平静甚至有些温暖的笔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冲撞,给人的冲击更强,震撼更大。

本片的女性主义关怀也体现在对她“工作”的展现方式上:一开始,导演就把让娜是妓女的身份抖了出来,而没有将其当成一个老套的悬疑点去慢慢揭示。导演也完全没有展现前两天的性爱场面。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只有一扇关上的门,去猎奇化、不刻意展示,提示人们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场刺杀无疑是她“回光返照”之际,是让娜对男权社会的压制最后无声的呐喊。

这部电影无愧于任何的奖项,它将在电影史上永远被奉为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