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前往8个改造完的小微空间实地探访后发现,面对难题,提升改造见招拆招、一一破解,尤其是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地打磨小区中老与幼、坡与角、车与人、绿与白这4对关系,在精雕细琢中彰显修补化、细节化、人性化的特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社区公共空间打造的目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公共空间打造的目的(小微空间改造在四对关系上精雕细琢)

社区公共空间打造的目的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前往8个改造完的小微空间实地探访后发现,面对难题,提升改造见招拆招、一一破解,尤其是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地打磨小区中老与幼、坡与角、车与人、绿与白这4对关系,在精雕细琢中彰显修补化、细节化、人性化的特征。

老与幼:“一个都不能少” 打造全龄友好社区

北青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本次小微空间改造以“一个都不能少”为设计理念,打造了全龄友好社区,特别照顾老人和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感受。正如一位责任规划师所言,“对于年轻人来说,多一个台阶、少一处栏杆,可能感受不明显,但老人和儿童对环境是最敏感的”。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很多改造项目坚持一体化设计,从空间上将“一老一小”需求进行融合。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党委书记李耕说,厂甸11号院的特点是“一老一小”,公共空间改造注重同时满足这两个群体的需求。在为老服务方面,设置了餐厅、健康、活动等空间,照顾幼儿方面,则有图书室和露天的青少年活动区。活动区建设了儿童专属游戏场所,铺设塑胶地面,让孩子安全、家长放心。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老人较多,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地面铺设的方格地砖都是透水砖,防滑系数高。院内的二层平台设置了充满童趣的滑梯,这是设计师利用局部高差专门为小朋友们设计的趣味休闲空间。

有的公共空间改造还注重从功能上将老与幼融为一体,避免“各玩各的”。作为首钢职工住宅区,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北社区改造项目服务定位确定为首钢退休老职工与儿童,成功打造成老人和孩子的复合文化体验空间。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内有滑梯娱乐区、整体休闲区、攀爬娱乐区等六大空间,公园中间区域为老人慢走健身步道,地面为卵石铺装,老人可在上面慢走按摩,一旁,孩子们快乐地荡秋千,大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感。此外,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的南部公共空间也建成了老年人园艺带、棋友带、户外桌椅带与儿童活动的多功能复合场地。

坡与角:遵循“逢棱必圆、逢台必坡、逢坡必缓、逢坎必平”原则

以前,台阶难上、棱角易磨,这些不“友好”的细节难免困扰部分居民出行,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在本次小微空间改造中,对坡与角的处理堪称精妙,“逢棱必圆、逢台必坡、逢坡必缓、逢坎必平”的改造原则在每个空间都得到了巧妙运用。

步入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 号楼南侧空间,这处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花园一片平坦。花园路街道全职责任规划师施展说:“2019年,空地上原有的违建拆除后留下了地基,钢筋土石裸露,地面坑洼不平。这又是1号楼居民出入小区的必经之路,非常难走。”伴随着小微空间改造提升,坑洼被抹平,出入口的台阶改成缓坡,所有花池全部是圆角设计,老年人和残疾人进出花园没有任何障碍。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楼宿舍公共空间内,自行车棚室内外和绿地广场的两处台阶均改为了缓坡,老人的轮椅可直接推行。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公共空间的“逢台必坡”更是落实到了每个楼门口,将入口处的台阶均改为缓坡,方便出入。小区墙面、台阶踏面、花池转角、树池、座椅等处的棱角等均做了圆滑处理。

逢坡必缓,这“缓”也可以充满艺术性。丰台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北部公共空间内,北侧紧邻蟒牛河,整个场地呈现东高西低,竖向高差明显。改造过程因地制宜地利用现状高差设计出富有层次感的大地艺术地形,园路随地形蜿蜒起伏,既消化场地高差,又具有象征意义,仿佛当年车辆厂制造的先进坦克奔驰在崎岖的重峦叠嶂中,以此缅怀车辆厂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

车与人:巧妙布局空间功能 引导实现人车分流

由于种种原因,当下很多老旧小区不得不人车共享同一空间,杂乱无序又有安全隐患。本轮公共空间改造中,设计师们巧妙设计了各种办法,实现人车分流。

首先是清理僵尸车,降低存量。走进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公共空间,黑灰相间钢架结构的新车棚内秩序井然,蓝色区域用于停放自行车,双层停车架让存放容量增加一倍;黄色区域用于停放电动车,还配有充电桩。大乘巷教师宿舍公共空间的设计师、北京建筑大学教师黄庭晚介绍,在改造前,车棚内堆积着大量僵尸车,无头、断腿,还车驮车,日常使用的自行车存不进去,导致楼前消防通道被大量车辆挤占。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清理僵尸车。为调动居民积极性,北建大博士生党支部与大觉社区的党支部联手,居民用废旧车辆可置换粮、油等暖心物品,车辆清理一下子就变得顺畅而快速了。

其次,绿植、阻车桩等设施也被用来引导人车分流。海淀区“牡丹园里寻牡丹”公共空间建成以前是一片拆违后留下的空地,违规停放了不少私家车。改造提升后,设计人员在花园四周重新规划停车位,增加固定车位的同时,在花园边界处种上绿植,出入口安装阻车桩。如今,车辆环绕花园停放,居民穿行花园进出小区,实现了人车分流。

将区域功能根据人、车使用特性进行区分,则是人车分流的治本之策。比如,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有两个门,一个门旁边是新建车棚和充电设施,另一个门附近则布局了快递柜、垃圾桶等设施,大栅栏街道办副主任陈铮介绍,“步行进出的居民生活空间和主要通道,与骑车居民完全分开,通过区域功能划分,引导实现人车分流、安全有序”。在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南部公共空间内,则专门拓宽道路,开辟出一条人行道,改变人车混行的局面。

绿与白:因地制宜保留老树 留白提供活动空间

既要有绿色点缀其间,又要为居民留出充分的活动空间,这是本次小微空间改造中不断探寻的平衡点。

不少老旧小区里种着几十年树龄的老树,几乎与建筑一样“资深”,伴随了一代居民成长,简单砍伐或移栽绝非上策。不少空间改造选择因地制宜,方案因“树”而变。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的公共空间内有一棵几层楼高的老树,这次公共空间改造需要架设廊道,设计团队将廊道设计成“S”形,正好从老树旁绕过,既保留了居民记忆,也为小区留下更多绿色。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的空间改造也有类似操作,小区新建车棚处有两棵海棠,车棚建造时在树干周边做了开口处理,既避免了移栽树木,又能利用树荫停车。

公共空间也需“增绿”,本轮改造中,植被的选择也颇费心思。在丰台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的小微空间改造项目中,设计师考虑到北方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因此,空间北侧地块以杜仲、白蜡等作为主要树种进行气候调节,点缀金银木、黄杨球,保证冬季的观赏性。南侧地块植物配置以观花、观叶、绿荫为主,构建丰富的植物层次、季相变化。通过绿化,强化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也有益于老年人及儿童的身体健康。

除了绿植外,适当的留白,能给群众生活更多想象空间,成为公共空间改造中的点睛之笔。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楼小区外西侧公共空间改造中,就新建了下沉式微广场,广场上设施不多,余下的空间留给市民。正如一位责任规划师所言:“不要把所有功能填充得满满当当,要留有余地,让老百姓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蒋若静 解丽 蒲长廷 王斌 刘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