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开始,由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主办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经验做法征集正式启动,官网“为民办事”栏目与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联合征集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以及“我为群众办实事”阶段性经验做法。日前,乐陵市乡村“暖心食堂”入选经验做法展示案例。
夹上一块香喷喷的黄焖鸡块,就着小菜喝着粥。乐陵市铁营镇兴隆社区83岁老人桑银平吃得心满意足。“孩子们平时忙,顾不上照顾我们,我和老伴儿住在三楼的老年公寓,坐电梯到一楼就是食堂,住宿和吃饭都免费,饭菜花样多味道好。”桑银平竖着大拇指说。
桑银平和老伴儿吃免费午餐的地方叫社区“暖心食堂”,是乐陵市从去年11月开始推进建设的新场所。主要为了解决像桑银平老两口一样的农村高龄留守老人行动不便、买菜做饭难的烦恼,让他们“老有所养”。目前,乐陵市共建设了8处“暖心食堂”,415名农村留守老人吃上了暖心的免费午餐。
化楼镇韩桥村在乐陵市建起了第一个“暖心食堂”。乐陵市民政局局长刘恩和介绍,像韩桥村这样的农村,“暖心食堂”建起来只是第一步,运转中需要的设施、人力等方面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各村“各显神通”,探索了“自筹 捐赠”、社会化运营等不同的模式。韩桥村规划建设了一分地的爱心小菜园,解决了“暖心食堂”的蔬菜供应问题。
“在‘暖心食堂’,不仅能吃上可口饭菜,还能和老伙计们聚在一起玩一玩,很开心。”杨安镇堤北董村88岁的居民董连元说。“暖心食堂”里“量身制定”的“精神大餐”也深受老人们欢迎。
堤北董村的“暖心食堂”设有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书画室等多功能室。86岁的村民董德政平日酷爱书法,经常在午饭前到书画室练字。看着自己写的作品“振兴乡村建驿站,社会关爱老年人”被挂在了书画室正对门口的显眼位置,董德政满心欢喜,练得更带劲儿了。“多功能室对老人免费开放,每天有志愿者提供服务,有的老人腿脚不好,村里专门修了无障碍通道,老人如果生活上有困难也可以找志愿者帮助解决,平时志愿者还会教老人做简单的手工,讲解一些养生知识。”杨安镇“365暖留工程”负责人杨焕霞介绍,“暖心食堂”不仅是一个吃饭的场所,还是老人们的日常社交平台,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为群众办实事不分大小,办到群众心窝里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刘恩和说,目前各“暖心食堂”还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打造传播身边凡人善举的窗口、传授健康文化知识的课堂,已成为新的“为民标杆”。
今年以来,乐陵市坚持“政府扶持、村级主办、志愿引领、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化楼、铁营等乡镇试点开展“暖心食堂”建设,探索村居养老服务新模式。采取“政府补贴 支部领办 社会捐赠”方式,选取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乡贤参与积极性高的8个村作为试点,将村内70周岁以上村民、65周岁以上退役军人及村内五保户、贫困户等人员优先纳入就餐范围,根据村内实际情况通过工作日“一元午餐”“免费午餐”等形式灵活运营助食堂“保活”。
坚持“暖心食堂”选址与村级活动场所一体化设置,以“暖心食堂”距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走路不超过15分钟为标准,形成集饮食、娱乐、学习、医疗等为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圈,推动老年人浸润式丰富精神生活,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的转变,构建了乡村善治新格局。
目前,“我为群众办实事”经验做法征集点赞环节已经开启,广大读者可登录“党史学习教育”公众号,在“经验做法征集”专栏展示页面为“暖心食堂”经验做法点赞,每位用户可为不同作品点赞一次,点赞时间12月31日截止。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胥爱珍 杨大为 郝坤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