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8月9日电 题:一张“床”,两口锅,夫妻深山守护古岩画
新华社记者郑明鸿、施钱贵
在深山守护文物是什么体验?贵州省贞丰县沙坪镇金山村张友斌夫妇用6年有余的坚守,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近日,记者一行乘汽车从贞丰县城出发,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约2个小时后,到达金山村,故事的主人公——44岁的张友斌早已等候在此。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这是张友斌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顶着烈日,记者一行跟随张友斌沿山间小道步行约半小时后,一块如被刀劈过的崖壁映入眼帘,这便是红岩岩画所在地。
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红岩山”,红岩岩画就在悬崖底部。(新华社记者郑明鸿摄)
贞丰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文鑫介绍,红岩岩画至少有6000年历史,近百幅岩画分布在宽约110米、高0.5米至20米的崖壁上,因常年受风雨侵蚀,大部分岩画已模糊不清。仍可辨认的图形有箭头符号、牛、空心手掌印、实心手掌印、猪和人物等,岩画的颜料疑为朱砂。
“所画之物形象具体,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其中‘猪’的图形在北盘江流域的岩画中属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李文鑫说,2015年,红岩岩画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张友斌和妻子赵美被贞丰县文物部门聘为文物保护员,开始扎根大山深处守护文物。
7月28日拍摄的古岩画局部。(新华社记者施钱贵摄)
起初,前往红岩岩画所在地的路非常狭窄,有的路段很危险。“有一个地方叫‘贴心岩’,要趴在崖壁上才能勉强通过。”张友斌说,此前,曾有一名记者完成拍摄任务后返程时不慎掉下山,摔成重伤。
张友斌夫妇被聘为文保员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张友斌耗时两个月,用锄头挖土、石头垒墙,将狭窄的山路拓宽。“现在,这条路比以前好走多了。”他说,通过“贴心岩”时,再也不用趴在崖壁上往前挪了。
张友斌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的主要工作是防止他人擅自进入管护区,对文物造成破坏。“我和她轮班,不管天晴下雨、春夏秋冬,每天都要到这里看守文物。”
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在距离岩画不远处的一处小山洞里,张友斌和妻子安了个简易的“家”。一瓶杀虫剂、一块砧板、一把小刀、些许油盐和大米,外加一张用红木板做成的“床”和两口锅,便是这个“家”的主要“家产”。
这是张友斌平时休息和生火做饭的“家”。(新华社记者施钱贵摄)
“杀虫剂是为了防蚊虫,还可以防蛇。”张友斌解释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避免粮食被老鼠偷吃,张友斌将油盐和大米装在一个塑料桶里,挂在山洞里的石壁上。山洞外的一块小斜坡,则被夫妻俩开垦出来,种上了辣椒,“懒得回去就在这里生火做饭”。
“山洞冬暖夏凉,即使是冬天也不用生火取暖。”张友斌说,悬崖下有好几个山洞,其中一个山洞里有地下水,解决了他们的用水问题。
6年来,张友斌已经不记得在这个简易的“家”度过了多少个夜晚,做过多少顿饭。
长期扎根深山,张友斌夫妇对红岩岩画了如指掌。“每一处岩画的具体位置我都记得。”张友斌说,能够在家乡保护文物,让他觉得非常有意义。
“有时候感觉挺孤独的,但干了这个工作,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张友斌说。
回程路上,即使穿着拖鞋,张友斌仍然健步如飞。这条路,他再熟悉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