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士一

原文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慑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1)

这是《墨子》这本书中的第一篇,讲的是如何“亲士”。

墨子说:要治理一个国家,却不关心自己手下有能力的人,那么,这个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见到有能力的人,却不去急着任用他们,那么,这些有能力的人也不会尽心尽力地去辅佐君主。没有比任用贤能的人更急迫的事情了。身边没有贤德的人才,就没有能和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的人了。对有能力的人不加重视,国家却想要长治久安就基本不可能了。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2)

下面一段话列举了三个故事,那我们就一个一个来看一看,他们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文公出走,五贤正天下

晋献公二十一年,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陷害重耳和他的兄弟夷吾,得到消息的兄弟两就开始了逃亡生活。重耳逃到了外婆家——狄国。

因为重耳从小就谦虚好学,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所以随他一起逃亡的人中不乏能人异士。

1、狐偃

狐偃是重耳的舅舅,跟着重耳出逃时,已经60多岁,用古人的话说已是年逾花甲。但就是这位老人家,看清了整个局势,让重耳逃回狄国。此后数十年,无论是流亡时候的教育,还是回国初期的举措,亦或者是安国平天下时的睿智,这位老人家都是重耳最不可或缺的智囊。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3)

2、先轸

先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师统帅。当时强大的楚国和秦国就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4)

3、赵衰

赵衰是晋国的大夫,是当时有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跟着重耳出逃后,主要负责大家的饮食。有一次,他和重耳走散了,尽管食物都在自己这里管着,但他硬是忍着饥饿,一口没吃。可见他对重耳的忠心。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会占卜的人,而且识人很准,这相当于为重耳添了一对虎翼。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5)

4、贾佗

贾佗为人见多识广,谦逊有礼,他本是晋国的公族,却甘愿陪着重耳受尽千辛万苦,逃亡十九年。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6)

5、魏犨(chōu )

魏犨又称魏武子,魏武子是一员猛将,曾经徒手抓了一只野兽。魏武子的存在有点像保镖,是重耳身边最厚实的铠甲。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7)

重耳虽然出逃在外,但一朝返国,面对千疮百孔的晋国,却能在五内将元气大伤的晋国恢复过来,还称雄天下,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用了狐偃、赵衰等人才。出逃期间,他们教重耳为人处世之道;执政期间,他们教重耳治国理政之法。正是这些人才的协作,才让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昌盛景象。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8)

桓公去国,管仲辅霸业

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政治混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往了鲁国和莒国。为了让公子纠能先回国继承王位,管仲曾射箭刺杀公子小白。造化弄人,天意使然,最后公子小白先回了国,继承了王位。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9)

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登位后的齐桓公想杀了管仲,但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却极力反对 ,并且告诉齐桓公,想要取得宏图霸业,必须要任用管仲。

好在 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借着报仇的名义接回了管仲。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励精图治,推行改革,一跃成了中原的霸主。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10)

正是齐桓公能摒弃自己的私人恩怨,礼贤下士,才得到了管仲这样的稀世奇才。可见,成大事者,心中必有沟壑,必能存天下万水于胸中。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11)

勾践受辱,终摄诸侯国

提起勾践 ,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卧薪尝胆”的典故。故事里的勾践确实叫人动容。但他所以能坚持,与他身边的谋士范蠡是分不开的。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12)

范蠡是我国早期的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知识渊博,是个文武全才。

勾践入吴国时,范蠡也跟随他一起去,勾践做吴王的马夫,范蠡又何尝不是在做苦役呢?在此期间还想尽办法为勾践回国做着谋划。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13)

正是范蠡的一片忠心,一腔赤诚,一肚智慧,最终不仅让勾践回了国,还让勾践成就了一番霸业。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14)

墨子最后说:这三个人都曾经都陷入困境,个人也曾受过奇耻大辱,但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后重新站起来才是真正的成功。

墨子守信用的事例(墨子伯乐遇到千里马)(15)

笔者感悟:这个社会发展很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大,但是人都有惰性,总爱今天拖明天,日子一天天过去,自己没成为人才,却在抱怨领导不加重视的大有人在。读古人言,三省吾身。

2022年,克服惰性,成就更好的自己!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