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金盾-18”防空演习现场
人防指挥通信演练
人防医疗救护专业队演习
人防广场宣传
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那么,提起人民防空您会想到什么?警报、防空洞还是人员疏散?其实,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人民防空已不再是以前印象中的“深挖洞、广积粮”,而早已融入城市建设,走进百姓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秘宁波人防,了解这个城市“熟悉的陌生人”。
■从封闭到开放 别有洞天的地下长城
“拍照打卡、美食拔草”,说起宁波时尚新去处,不得不提到位于地铁鼓楼站与东门口站间的东鼓道地下商业街。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置身时尚潮流空间,你是否想象得到这就是印象中神秘隐蔽的人防工程?
其实,地下商业与人防工程的“跨界联姻”只是近年来人民防空融入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推动人防工程融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贯彻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也是构建综合防护体系,实现人民防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市人防办主任汤思敏介绍说。
既是国之大事,也是民生所系。今年以来,市人防办积极投身“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将人防设施与城市有机更新、地下空间开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紧密结合、整体谋划。
一个工程多种用途。人防工程已从最初的战时隐蔽工程,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昔日的“地下长城”如今成了承载民生福祉的“实事工程”,如变身为缓解交通拥堵的地下停车场,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上高楼林立,地下车水马龙。在南部商务区CBD核心区,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集中整合、联合建设、统一管理的“整合建管”新模式成为全省样板。沿着水街廊道往下,一个建筑规模超30万平方米的地下广场映入眼帘。容纳8000辆车的停车场、完善的交通网络,不出地面即可四通八达,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枢纽”,而在战时,它将用于人员掩蔽和物资储备,配有电力、密闭、洗消、滤毒、通风等人防设施设备,是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互连互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效益,而且较好地缓解了交通拥堵、用地紧张等空间问题。如今,整合建管模式的成功实践已初显实效,成为提升地下空间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借助新城开发和轨道交通建设有利契机,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了以轨道站为生长点、以轨道线路为发展轴、以新城开发为重点区的点线面结合的空间发展态势。通过抓好兼顾人防需要有效落实,常态化开展大型地下空间项目与人防工程集中联建,宁波市人防工程建设逐步与地下空间融合集成、综合开发,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效益更加明显,在城市整体防护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实现了人防建设的更大作为。
■从单一到多元 耳目一新的防空警报
“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汪曾祺先生在《跑警报》中对抗日战争期间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早已不用再躲,防空警报也早已不用再挂红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户外多媒体警报、广播电视警报,无线移动警报、卫星警报、机动报警车等手段相互配合,组成一个多层次、多方式、视听结合、耳目一新的城市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市人防办指挥通信处处长沈丹向笔者介绍:“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目前全市形成了卫星、短波、超短波、现场视频、人防专线等无线和有线、机动与固定相衔接的人防通信网络和警报控制系统,防空防灾警报报知手段更加多样,可有效保障战时防空、平时防灾行动需要。”
诚然,警报建设的快速发展有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但也离不开人防人对初心的坚守。今年以来,市人防办秉承“攻坚”精神,针对各地区预警手段建设不平衡、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根据城市规模和现有技术水平,启动人防警报统控系统升级改造,围绕警报改频升级、警报终端更新、公共传媒警报统控建设和警报系统管理软件研发,推动统控信号调制方式由模拟向数字升级,着手建设超短波无线通道、北斗卫星及人防综合业务网通道并存的数据传输网络,实现市、县两级联控与分级统控,进一步增强警报可靠性和灵敏度,提高覆盖率和鸣响率。
伴随警报报知网络的日趋完善,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说通信警报是人民防空的神经和耳目,那么,指挥链路就是它的中枢和大脑。随着我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全面实施,我市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发展迎来新的契机。信息传输网络不断完善,防护工程信息化改造逐步推进,末端信息要素综合集成,市基本指挥所智能化、物联化改造全面完成,人防疏散基地及重要目标防护单位远程监控建设初见成效。强大稳固的人民防空通信警报默默地守卫着我们每个人。
■从战时到平时 坚不可摧的护民坚盾
“嘟······”随着急促的警报声划破长空,社区居民在指挥保障人员的引导下沿疏散路线有序疏散,这是发生在我市人防疏散演练中的真实一幕。开展疏散演练是每年警报试鸣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市各区县(市)、镇(街道)和重要经济目标单位都会相继组织开展人口疏散、紧急掩蔽、转移安置、医疗救护等演练。“常态化组织疏散演练,既能让广大市民熟悉疏散流程,提高应急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同时又能使应急预案得到‘实战’检验,为战时和灾时安全有序组织人员疏散积累宝贵经验。”市人防办党组成员、秘书处处长王重群如是介绍。
人民防空疏散是指在战争爆发或重大灾害发生前后,将人员、物资、工厂、设施等,有计划、有组织地撤出并安置到安全地区的行动。宁波市是国家一类人防重点城市,2016年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授予“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一直以来,宁波人防时刻牢记“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的重要论述,着眼人口疏散能力和效率要求,积极构建配套工程、疏运能力、疏散方案“三位一体”的疏散体系建设,疏散地域、疏散基地、疏散点相衔接的人口疏散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市确定有65个疏散地域,通过加强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水电供应、组织指挥和接收安置方案等建设,对口接收安置能力不断提高。采取自建、合建或利用社会现有资源等多种形式加快疏散基地建设步伐,突出城市中心区、人员密集区、商业繁华区和重要目标毗邻区的防护工程建设,利用宾馆、学校、剧院、大型会馆、体育场馆、度假区、公园以及空旷地带等社会资源建立人口疏散场所,编制了《人口疏散点图标集》,全市配置有一类疏散场点近400个,这些都是危急情况下守护生命的保险空间。
与此同时,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也有了长足发展。今年10月30日下午,宁波“金盾-18”防空演习在鄞州消防大队训练场举行,演习模拟了宁波兴光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储罐区部分管道遭到空袭,引发火灾和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现场有人员伤亡并有燃爆危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行动,在人防指挥部的指挥协调下,卫计、环保、消防、交警、综合执法、燃气公司等部门通力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抢险抢修任务。随着现代空袭兵器快速发展,作为维系地区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的重要经济目标其防护问题越发重要。市人防办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制定防护导则、配备装备器材、开展防护训练等措施,推动实现城市基本防护与重要目标防护并重、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战斗力互赢,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民防空连着战时和平时,需要接受“战场”和“市场”的双重考验。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伴随人民防空规划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深入实施,平战结合、军民融合、资源整合的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护民之盾更加坚不可摧。
展望
人防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可期
“在政策的支持下,未来,我市人防建设将更好地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做到战备与民生更好地结合。”这是笔者昨天从市人防办了解到的。
根据今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进人民防空规划建设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未来,我市将通过人防设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发挥规划调控作用,进一步优化我市防护工程结构体系与布局,促进人民防空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
加快人防规划融入城市规划。坚持人防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城市规划有关人防内容编审要求、落地保障措施,以及人防融入发展协同工作机制。提出不同区域人均人防工程配建指标,作为今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控地块人防设施建设规模的依据。将人防设施设置要求纳入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选址意见书,以及用地出让方案。
推进人防建设融入城市建设。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将人防设施建设与城市有机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地下交通等建设有机融合。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城市防护工程体系。健全人防设施建设、使用、管理的工作机制,搭建以国有开发建设公司为主导的投资建设平台,将人防设施建设管理纳入地下空间体系一并谋划。
强化人防建设市级统筹。全面实施人防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市、区县(市)审批层级一体化。大部分建设项目均按属地原则,下放至各区县(市)人防部门负责审批。实施人防资金市级统筹调控,加强计划管理,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的人防建设项目同步纳入“城市维护和年度建设计划”。
文/图 杨绪忠 郑勇 曹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