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

古瓢城

每到南京、西安这些历史悠久、城墙保存完好的城市,心里总在想:盐城的古城墙如果保留下来该多好。那么,盐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城墙的呢,最早的县城是不是就在现在的古瓢城位置,古瓢城为何一开始没开南门……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推开一扇历史的大门——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2)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盐城古城墙,为何消失了?来自方志江苏00:0017:24

东汉:沙井头为盐渎县城中心

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浙江富阳一位英武青年孙坚,因平乱有功,被扬州刺史推荐到盐渎县担任县丞,这是见之于史的最早的盐渎县丞。那时的盐渎县尚未有城墙,县城周边运盐的小河四通八达,小河边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盐灶,几百户盐民、渔民、农户聚居在一起。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3)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井头出土的大量东汉时期的陶井、瓦井、砖井、铁锅、铁鼎、铁匕、铁犁、铁斧、陶器、瓷器等生产生活用品,以及带有“射阳丞印”“祝其亭玺”字样的封泥来看,大致可以断定当时的盐渎县城中心就在沙井头一带,此处在东汉时期已经是一个人烟稠密、盐铁兴旺、渔农繁荣的城镇了。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4)

中狐狸摄

孙坚在治理盐渎县期间,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相传,孙坚任盐渎县丞时,因环城皆盐场,饮用淡水很困难,为此孙坚在屋前凿了一口水井,清泉涌流,四邻亦纷纷到此汲水。他的父亲孙钟是一位勤于耕作的老人,在城南(现盐城中学北校区内)种瓜为业,他见儿子在屋前凿了井,就在屋后种瓜,汲取井水浇灌,瓜熟了就挑到沙坨村去卖,从此留下了“瓜井仙踪”的神奇传说。

唐朝:县城居住分散尚无城墙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朝廷撤销射阳、盐渎两县,分其地设盐城、东城、左乡、山阳4县,盐城始得其名。此后的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盐城县名。直到隋朝末年,江淮一带农民起义领袖韦彻占据盐城,并在盐城南门(现盐城中学北校区内)修筑王宫,建立射州,将盐城分为射阳、安乐、新安3县。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5)

永宁寺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招降韦彻后,于武德七年(624)废除射州,复并3县为盐城县,并于韦彻病逝后下令拆除其 “王宫”,在宫殿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大寺庙,赐名为“护国永宁禅寺”,在此处供奉神灵,保佑唐朝江山永久安宁,不得再有造反者出现。关于这段历史,《旧唐书》这样记载:“盐城,汉盐渎县地,属临淮郡,久无城邑。隋末,韦彻于此置射州,立射阳、安乐、新安三县。武德四年归国,因而不改。七年,废射州及三县,置盐城县于废射州,仍属楚州。”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6)

东晋古城 惊涛摄

由东晋、南北朝到隋、唐这数百年间,盐城县行政区划反复调整、分分合合,县城居民分布较为分散,加之洪涝灾害频发,海水经常倒灌,尚未筑城墙。从人民北路、迎宾北路等地出土的大量唐代文物来看,唐代盐城县治的中心大约在今天的建军路以北、新洋港(古称洋河)以南地区。

北宋:开挖串场河促县城南移

盐城因盐而起,因盐而兴。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7)

串场河

北宋年间,唐朝修筑的“常丰堰”年久失修,海潮经常入侵,百姓流离失所。天圣二年(1024),兴化县令范仲淹征集4万民众历经4年修筑捍海堰,后人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将捍海堰称之为“范公堤”。范公堤修筑好后,在堤下留下了一条与其平行的“复堆河”,这就是连接沿途大小盐场的“串场河”。

范公堤和串场河相依相伴,就像两把大锁,为盐城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双保险”。范公堤锁住了海潮,使长期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重建家园;串场河从盐城城南、城西绕城而过,川流不息的运盐船只在盐城城南停靠休息、补充粮草、办理盐税、交易货物,促进了盐城鱼市口一带最早的繁荣,县城人口自北宋起慢慢向南集聚、逐河而居,县城的中心逐渐迁移到现在的古瓢城位置。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8)

范公堤遗址

县城南移后,永宁寺所处的位置由“城南”变成了“城北”,沙井头一带更由“城中”变成了“城外”。

南宋:盐业兴盛三次修筑土城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城厢建设。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盐城开始修筑土城,主要是为了抗击金兵。据《永宁寺志》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宋将韩世忠部与金兵作战溃于沭阳,退至盐城,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入驻永宁寺,在永宁寺设中军帐,招募士兵,操练军队,伺机反击;建炎四年(1130),岳飞挥师进援楚州(淮安),先后四次来永宁寺探访方丈云隐法师,与云隐法师共商抗金大计;绍兴元年(1131)三月,宋将张荣击败金兵于缩头湖(大纵湖南)及九里泾;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人完颜亮大举入侵盐城,盐城官兵与金军激烈作战。

据明正德《淮安府志》记载:“盐城县永宁教寺……宋隆兴二兵废,改为县治,后复为寺。元至正间又毁。”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9)

瓢城古都

由此可见,南宋初年盐城一直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土城建了又破、破了又修,在绍兴乾道年间共修建了三次,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坎坷。如今在盐城中学北校区东侧围墙内,还可见到当年土城墙的部分墙基。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中国。

元至正十三年(1353),大丰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揭竿而起,率领盐民反抗元朝统治,先后占据了泰州、高邮、平江等地,与元军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争,盐城也未幸免,土城墙又一次遭到了严重破坏。据明万历《盐城县志》记载,盐城土城墙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知县秦曹经重修,然尚土城也”。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0)

瓢城古都 晴空万里摄

明朝:为抵倭寇改土城为砖城

明朝两淮盐业达到了极盛,据《两淮盐法志》记载:“山海天地之藏,其有关于国计民生者,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明朝沿海经济的繁荣,引起了日本倭寇的觊觎,这支由日本武士和商人组成的海盗集团,凭借着船坚炮利,在中国沿海武装劫掠,严重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抵御倭寇入侵是官府和民间的一件大事。

明永乐十六年(1418),备倭指挥杨清、守御千户冯善重修城池,改土城为砖城,并新建月城和东、西、北三座城门,形成了“瓢城”的城池形状,东为朝阳门(今国贸大厦附近),西为安泰门(今鱼市口附近),北为拱斗门(今盐城中学北校区西门附近)。此次改建砖城,主要是为了抗击倭寇,保卫家园。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1)

据《盐城县志》记载:“砖城城墙高、宽均为2丈3尺,周长7里67丈。城池东西长2里108丈,南北长2里90丈。城头上设有城垛,垛中有一方孔,供防卫、射箭之用”。此后,官府又在范公堤外筑百座“烟墩”(即烽火墩),每墩驻军10人不等,一遇倭寇入侵,驻军立即举火报警,这就是盐城南门头墩、二墩、三墩等地名的来历。是年八月,倭寇再犯,巡按御史李遂督率副总兵刘显、曹克新战倭寇于白驹场,大败倭寇;副使刘景韶率兵追寇于刘庄场等处,尽歼倭寇。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2)

瓢城古都 晴空万里摄

明万历年间,倭寇不再轻易进犯,沿海日趋平静。万历七年(1579),广东南海人杨瑞云出任盐城知县,他增开县城南门,并建楼阁三间,方便了城南一带居民的出行,为盐城留下了“杨楼翠霭”的美景。杨瑞云在盐城任职六年多,主持修纂了盐城历史上第一部《盐城县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史料。

清朝:盐城城池未有太大变化

清朝盐城城池与明朝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康熙七年(1668)6月17日盐城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导致城楼、民居倒塌,时任县令带领民众重新修建城楼、城墙,城池又恢复了原样。康熙二十六年(1687),39岁的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奉旨随工部侍郎孙在丰视察江淮水系,同年7月孔尚任来到盐城,布置开挖冈门镇(今龙冈镇)向东57华里的入海口新官河(今蟒蛇河)。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3)

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任知县在城北新洋港建通惠桥,打通了新洋港两岸的交通,促进了城北地区的发展。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官府开始在东闸和北闸设江海关分口,对过往商船征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为了减轻旱涝灾害,重新修建天妃闸,调节上下游水位,保障了农业丰收。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通大达轮船公司在盐城西门外修建轮船码头,开通盐邵(伯)班、盐阜(宁)班和盐益(林)班,加强了盐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沟通。

民国:为抗击日寇轰炸拆除城墙

到了民国时期,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大城市新的生活方式也对盐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给县城居民提供休闲、运动场所,民国县政府在北门新建了中山公园和公共体育场,城池开始向北扩展。民国二十三年(1934),城西南鱼市口一带已经是集市林立、贸易繁荣、人流密集、码头众多的市中心,为了促进鱼市口一带的市场贸易和方便居民出行,民国县政府又在原盐城军分区位置增开了新西门。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4)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将盐城列为轰炸目标。1939年,民国县政府为便于在日机突袭时疏散人口,令各区公所征集民工,拆除县城城墙,从此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千年古“瓢城”城墙,便在人们悲愤、无助的目光中渐渐消失了。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相继来到盐城,他们沿范公堤(通榆公路)南进北上,在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成立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此时民国盐城县政府已撤至沙沟镇),带领民众抗日。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5)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

1941年,根据刘少奇的建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新四军与日寇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直至1945年将日寇赶出中国。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6)

1941年,刘少奇(左)、奥地利医生罗生特(中)、陈毅(右)在新四军军部江苏盐城。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7)

如今站在盐城中学北校区东侧千年土城墙上,1800年前孙钟取水的瓜井就近在咫尺,韦彻的王宫和永宁寺高大的庙宇已不见踪影。

从南宋绍兴年间盐城开始修筑土城墙起,古老的城墙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因盐而兴的千年海盐文化,也造就了盐城人勤劳勇敢、不畏艰辛的性格特征,盐城人民生生不息地生活在黄海之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经历了沧海桑田、旱涝灾害和战争洗礼,始终改变不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族复兴的梦想。如今的盐城城市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相信随着盐城高架高铁的全面贯通,盐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8)

古瓢城

最后,以一首小诗《范堤烟雨》结束全文:

潮起潮落,百里范堤烟雨扬;

波涛荡漾,

串场弄帆运盐忙;

暮色苍茫,

渔舟晚归谁人唱;

千年盐韵,

淮歌一曲传四方。

西溪盐仓,

董永故里三贤相;

永宁禅寺,

精忠报国忠义堂;

神奇牡丹,

一枝犹待主人放;

冲天一怒,

多少英雄美名扬!

盐城老城墙在哪里 饱经沧桑的盐城古城墙(19)

作者:朱义刚

简介:朱义刚,江苏省作协会员,盐城市政协委员,盐城市亭湖区作协主席,亭湖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近年来注重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代表作有《张士诚》《风雨永宁寺》《移民之城》《南宋初年的盐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