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乡枣阳市(枣阳站帝乡)(1)

枣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靠武汉,西依襄阳,南临江汉平原,北抵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因而被誉为“帝乡”。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因此,枣阳被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赞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之地。

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诏令,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后又分襄阳县的东北地带设襄乡县,今枣阳地区由当时的蔡阳、章陵、襄乡三县分治,均属南阳郡管辖。北魏道武帝登国年间(公元386年至396年),废襄乡县为广昌县,属广昌郡管辖。公元601年,隋文帝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昌县为枣阳县,枣阳名称始于此。

1930年6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枣西筹备建立县苏维埃,10月正式成立,属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管辖。194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解放枣阳大部分地区。此后,这里相继建立枣阳县、襄枣宜县、随枣县、枣南县等县级人民政权。1949年8月,枣阳境内各县组成枣阳县。1983年10月,枣阳归襄樊市管辖。1988年1月,枣阳县撤销,枣阳市建立。

1958年,中共湖北省委为从根本上改变鄂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支援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报请中央批准修建汉口至丹江的地方铁路,并于当年10月动工。

1966年1月1日,汉丹铁路全线通车;1967年1月正式交付运营。同时,位于汉丹线255公里530米处的枣阳站开通,隶属汉丹线铁路管理处,同年6月直属襄樊铁路分局;1972年改属光化车务段(1983年改名为襄阳车务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铁路建设方兴未艾,汉丹铁路线建设如火如荼,枣阳站建设更如日中天。据《襄樊铁路分局志》记载:1974年11月,汉丹线襄樊至武昌旅客列车由内燃机车正式担当牵引任务。1980年,汉丹线达到国家一级干线标准。1987年7月1日,年吞量为50万吨的枣阳站地方货场建成交付使用。1989年10月1日,襄樊铁路分局与枣阳市合资修建的枣阳站新站房交付使用。

2005年3月18日,借力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汉丹铁路迈入了快速建设的“黄金期”:复线增建第二线工程开通、电气化铁路全线开通、动车组如期开行……值得欣慰的是,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站段的宣传干部,在当地主流媒体、网站先后刊发了《汉丹铁路增建第二线全线开通》《汉丹铁路复线电气化高压接触网送电》《枣阳谷城站将停靠动车组》等报道,用文字和图片及时记录了这段历史。

枣阳市是湖北省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经济带”主干线的中部,是襄(阳)十(堰)随(州)汽车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城市,也是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节点城市。枣阳站是湖北省县级城市第一批开通动车组的车站,每日有动车组直抵武汉、襄阳、十堰各城市;每日有火车开往成都、武汉、南昌、信阳、杭州、上海等城市。

随着动车组的开行,汉丹线上的三等客货运站——枣阳站更是迎来了客运鼎盛期。据《人民铁道》报道,枣阳站在2017年春运中,发送旅客22.8332万人次;农历正月初五至初八分别发送旅客达1.0388万、1.1211万、1.1256万、1.0558万人次,连续4天破万人大关,并在正月初六、初七连续两天刷新该站历史单日最高纪录。

现今,随着武汉至十堰高铁的兴建,新建的枣阳站将有望成为枣阳的新地标,它将在铁路的改革发展中,续写新的辉煌。

来源:《人民铁道》报

  枣阳站。王樊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