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国天文界喜讯不断。2021年7月,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这座全球最大的天文馆引导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令参观者赞不绝口,流连忘返。2022年,中国天文学会庆祝百年诞辰,我国天文科研重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也在这一年迎来了成立60周年、建台150周年……所有这些事件和活动,无不提及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地名:佘山。

佘山天文台馆藏的什么(佘山百年望远镜穹顶再开)(1)

佘山天文台远景

如今的上海天文台总部在徐家汇,南丹路80号,光启公园对面,而望远镜等重要观测设备则主要坐落在佘山。徐家汇与佘山这两处台址最初均系法国传教士所建,徐家汇台址建于1872年,佘山台址建于1900年。20世纪40年代,两处总人数已近百,其中中国工作人员有80多位,他们所取得的科学成果,不乏为国际天文学界所盛赞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正式接管了上述两处天文台,后于1962年合并成立上海天文台。60多年来,该台无论在科研还是科普方面,都可谓硕果累累。

回望往事,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又会落到当年的“东亚第一镜”——40厘米口径大双筒折射望远镜(以下简称“大双筒”)上。这架老镜在年逾百岁之后,曾一度失灵停运。天文学家和公众都希望它回春有术,再做贡献。是以在兔年伊始欣闻其修缮行将竣工,业内外人士辗转相告,爱慕者更欲先睹为快。

佘山天文台馆藏的什么(佘山百年望远镜穹顶再开)(2)

功能性修复后的大双筒与圆顶(袁婧/摄)

大双筒是一架质量上佳的望远镜,它拍摄的大量天文照片便是无言的证词。这架望远镜的制造商高梯尔在国际上颇有声望,早在1891年,他就造出一块直径达62厘米的优质透镜,当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大双筒的焦距长7米,望远镜采用赤道式装置,在转移钟带动下,能够追随天体的东升西落,自动跟踪所观测的对象。它既可以拍摄天体照片,也可以让坐在观测梯上的使用者进行目视观测。

百余年前建造大双筒是一项高标准的工程,而今历时两年的修缮同样有赖于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大双筒原有的零部件,清洗保养500多个;大到物镜和圆顶,小到一个个螺栓,都尽量做到能留尽留、应换则换,大有修复古建之风。

天文学研究与仪器创新相辅相成,其中的哲理性思维彼此相通。记得20年前,上海天文台成立40周年、建台130周年之际,曾广征言简意赅的“上海天文台精神”,人们亦称之为“台训”,最终采用的八个字“精勤司天,诚信修文”,至今在台内随处可见。这种“精勤”与“诚信”的品格,再次充分体现在大双筒的修缮中。

对于参观者而言,无论是考察一架静置的大望远镜,还是观看一段天文望远镜的工作视频,都无法完全取代亲自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的切身体验。不少人儿时的这一梦想,也许会在大双筒上成真。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你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使用这架望远镜进行观测,就有点像参观航空博物馆时,坐到一架百年老飞机的驾驶舱里亲自体验一下如何操纵起飞。

佘山天文台馆藏的什么(佘山百年望远镜穹顶再开)(3)

百年前法国传教士天文观测场景(上海天文博物馆资料)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双筒已经不能满足今日科研的需求。但是,它的文物价值却与日俱增。亦如谁会觉得金字塔或万里长城已经太老,不再值得珍惜?

佘山之巅,随着大双筒的修竣,上海天文博物馆的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论规模,它无法与临港新城滴水湖旁的上海天文馆相提并论,但是论功能两者却是相得益彰:天文馆之现代化,天文博物馆之历史感,各有所长,各尽其妙。

如今,上海天文台地处佘山的这个板块,已经拥有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天文仪器。于是,那里也有了一个更加与时俱进的新名称: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技园区。大双筒依然是其中一颗美丽的珍珠。

我曾为许多学校的学子写下这样的话语:“敞开胸怀,拥抱群星;净化心灵,寄情宇宙。”天文望远镜正是助我们达到这一境界的利器。百年老镜大双筒再度披挂上阵,其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效决不能低估。它不只是让年轻一代从中看到无数的星星,更是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帮助他们塑造完整的宇宙观。

作者:卞毓麟(作者为上海天文学会前任副理事长、资深科普作家)

编辑:许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