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在位时疆域变化(皇帝简史1之秦惠文王)(1)

姓名: 赢驷

生卒年份: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

在位时间:27年

出身:上一任国君秦孝公之子,共三兄弟。秦始皇的爷爷的爷爷,也就是高祖。

如何上位:以太子身份正常继承帝位

如何死的:病死,应该没有宫廷阴谋

帝号含义:惠文王,一个惠字、一个文字,可以看出是属于内政比较好的王,所谓文治武功,文治和武功是两种不同的功业。说这秦王文治多于武功,不是靠武力征服等获得政绩的王。秦国对他死后的总体评价较好,属于中上的帝号。

年号含义:年号为“更元”,这这次可能就是更改元年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发现什么深意。

主要辅助大臣:张仪、公孙衍、司马错、魏章及两个弟弟赢华、赢疾等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启用张仪,并采纳其连横术,解除了六国联合攻秦的压力。在位期间四面出击、为秦国开疆拓土,将当时的义渠、巴蜀、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楚国汉中等地盘纳入囊中,几乎将秦国的地盘扩大的一倍有余。

同时在公元前313年左右,丹阳一仗将楚国打残,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对秦国造成根本性的威胁。解除了秦国最大的对手和隐患,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清除了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在他手上,还将韩国、魏国等都造成比较重伤害,令这两个国家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对秦国形成威胁。

对历史的影响:

一、车裂商鞅:商鞅是秦国成功开启改革的核心人物,在经过与秦孝公几十年的合作后,商鞅已经是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一方势力。秦惠文王十九岁登掌权,与商鞅政治理念不同,冲突不断。所以,估计商鞅不可能支持他上位。所以秦惠文王在成功掌权后,唯一的选择就是杀商鞅,并将其夷族。

也只有商鞅被杀后,秦国才能腾出位子给支持他的旧贵族势力以及后来的张仪等人。商鞅是内政和改革高手,当秦国发展起来后,就需要改变国策,需要能处理国际事务的人才,如张仪等。形势变了,政策就需要跟着变。只有张仪的国际事务和危机处理能力,才有可能解决五国围攻秦国的危机。

这次危机是真正事关秦国存亡的危机,五国攻秦,压力可想而知,一旦失败,秦国唯一的后果就是被瓜分,再无崛起的可能。国际关系管理和发展,是其在位期间发展起来的,是为秦国解决国际危机和拓展生存空间做出了极大贡献的政策。甚至直到今天还要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合纵连横,千年不衰。

秦惠文王在位时疆域变化(皇帝简史1之秦惠文王)(2)

二、启用张仪:吞并巴蜀和汉中,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六国的大后方。巴蜀、汉中和秦国的老家关中大地,是秦国的根本。只有关中资源,秦国无法强大,只能自保,根本无法进攻六国。只有利用巴蜀和汉中的庞大资源,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的大国崛起,才有可能为统一六国提供充足的资源。

三、改公为王:实力上升、地盘扩大,国际事务又能顺利开展。那么作为王朝,国际声誉和威信时必须要维护的,要不然怎么能够以德服人?所以,将公提高一级,自封为王。这也显示了秦国当时的国力之强盛、国家理想和目标开始变得远大。自古以来,只有天子才能封其他人为王或自封为王。但秦惠王却不管这些,充满自信,直接自己改公为王,成为真正的秦惠文王,而不是秦惠文公。这也说明秦国在他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断军事实力大幅提高,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充满自信,才有封王的自信。

生平:

秦惠文王上位第一年,就联合其他贵族诛杀商鞅,可见其杀伐果断、权力基础得到巩固。这也是因为其得到秦国旧贵族的支持的缘故,可以说他不是和商鞅同一阵线的,是属于旧贵族集团。而他的父亲秦孝公是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取得极大成效的最大的后台,商鞅变法是秦孝公一生的心血和最大的功绩,按道理他应该选一个能继承他的改革的人上位才对。

太子与国公的政治理念不同,而且还能成功上位,这只能说明秦惠文王能力过人,特别是有高超的技巧,在变法派和旧贵族之间周旋的人。在取得旧贵族的权利支持时,又不会过于得罪变法派,导致失去父亲的信任和支持。

这一点,从其以后的执政理念和帝号也可以看出。他起用张仪,信任张仪,全力支持他的连横理念。通过灵活手段和政策,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与其他国家联合或者对抗的国际政策。从不拘泥与面子、感情、关系等,一切以国家利益出发,灵活面对所有的关系。该定约的时候定约,该进攻的是进攻,该毁约的时候还是要毁约,形势不对割地赔款,形势好的时候就割人家的地,收别人的款。

秦惠文王在位时疆域变化(皇帝简史1之秦惠文王)(3)

这种行为简直是和商人差不多,哪里 有贵族之风。这和他周旋于变法与旧贵族之间渔翁得利的做法是一样的。

他虽然武功也算强盛,为秦国扩大了一倍以上的地盘,但帝号却以“惠”和“文”两个字组成。惠有仁的意思,也有惠及秦国臣民的意思,文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历史中,大部分在内政、朝政治理方面取得成效的皇帝都用文字做帝号,这个文字更是所有儒家官员一生最高的荣誉追求。

从这里看出,秦惠文王的治理是相当成功的。估计在位期间,只有两次对阵楚国和魏国的战役中是属于高强度的战争,后来征服四方的都是小国或少数民族,战争强度应该较小。所以战争并没有对国内造成太大的压力和干扰,不至于因为战争而民不聊生,才有这么一个评价他的王号。

秦惠文王一共有8子一女,王后应该是魏纾。一共两个儿子坐上了王位,第一个是继承秦惠文王王位的赢荡(估计古时秦国的读音不一样),后被封为武王,可见其武力之强悍。是一个大力士,曾经攻陷周天子的都城。却在与外国的大力士比举鼎的时候,受伤而死,在位仅4年。接下来就是秦昭襄王,武王的弟弟,秦惠文王的这个儿子更加厉害,更加武勇,简直是征战一生。其他儿子也因为这个儿子的上位,全部别杀。权力斗争可见何等的惨烈。同时也看出秦惠文王育子还算有方,两个儿子都是武勇之人,有政治能力和魄力,更有军事能力。

秦惠文王,开疆拓土,为秦国拿下了巴蜀汉中等肥沃平原土地,为秦国建立了一个稳固、资源丰富的大后方。同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际政治理念,为秦国发展打开了一个通往光明的大门,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秦惠文王的贡献,秦可能在秦始皇还没出生就被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