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诗里的清明(几步崖散记之清明)(1)

清明节,追思先人,也有人趁此机会登高。几步崖北边就是柱子山,山上至今还有土匪留下的痕迹,几步崖山顶也有坍塌的工事。四叔最清楚这一代的防御工事,也经常在石墙上坐一会,远望西边的温凉河,发思古之幽情。

这来往的人一拨又一拨,还带着相机,拍个不停,四叔的小房子就成了一个焦点。四叔一开始还有些好奇,这小屋子又丑又破,住着两个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什么值得拍的。慢慢地发现,自己还是有些品味的。

那些人也会过来找个凳子,或者讨一瓢水,递过一支香烟,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一会。四叔吸烟很节俭,舍不得太贵的烟草,有时就从地里取一些烟草,晒一晒,揉碎了,放在一个纸盒子里,自己卷一支,吸烟就是了排解寂寞,他认为只要能排解寂寞,什么烟都是一样的。

他喜欢坐在树下那一块紫色的石头上,那只黑狗似乎也很懂他,耷拉着尾巴,蜷缩在他的脚边,山上的树林如他的头发,发际线一直向后退。最近几年都流行染发,还有假发,这山上的林木由开始的洋槐变成了枣树。山林又向着山下冲过来。他一想到这,就不由得苦笑,一年一年的变化,他都快看不懂了。

这里一直在修路,他认为这些路好是好,就是让山少了山的气势,做什么都方便,就容易让人少了敬畏。

有人问他曾经的土匪窝,见这里道路纵横,只要指一个地方,便可开车轻松到达,便嘲笑土匪简直就是过家家,在这种地方无险可守,活该被剿灭。

一开始他还想解释,到后来就懒得说,四婶看着四叔不说话,知道自己也说不清楚,干脆也就如聋子一般,看着来往的人。

四婶说四叔:“话不投机半句多。”

四叔自己就琢磨,投机,这两个字有意思,一种意思是曲意逢迎,一种意思是相互暗合。自己年纪大了,不愿意曲意逢迎,也就没有必要赶着跟他们交流。相互暗合,自己在世间努力找了六十多年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知己,难道现在就轻易找到么?

院落下面有很多坟,孝顺的,还是不孝的,今天都要来坟前添一铁锨土,有的还放鞭炮,像模像样的在坟前哭一会。世上来一遭,都在表演着。四叔看着就觉得好笑,跟四婶在一起评判着,自然声音很小。

说起折弯那座坟,那是他本家的一个爷爷葬在那里的,五十年代左右的坟。

坟里的老人开一家粉厂,老了,便将厂子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不怎么孝顺的,知道老爹没有了油水,住房子都是浪费的,于是给他搭建了地屋子,这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虽说冬天可以挡风,却也架不住天寒,滴水成冰的寒夜里,常听到老人犀利的叫声伴着寒冰冻破的刺耳声响。

一年最冷的那一夜,老人冻死。

他的子孙却给他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流水的席面,让吊孝的人吃了一个沟满河平,哭的也是热热烈烈。为了留住看热闹的,吹鼓手折腾了一夜。

四叔知道,如果能有一床棉被,那老人也不会魂归极乐。

所以每次看到这座坟,心里总觉得别扭。

一座坟里有一座坟的往事,清明这一天子孙添土,或许就是为了遮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吧。

折弯下面有一座孤坟,是一个老太太的,这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做生意,不怎么回家,小的是傻儿子,这傻家伙经常挎着箢子,不知里面放什么,到坟前就哭,不见半点的掺假,四叔心疼这个傻子,经常劝傻子:“他二叔,别哭了,再哭也哭不回来了。”

傻子悲恸,伤心欲绝,一边流泪,一边咧咧:“等我死了,就没有人这样哭我娘了,就让我多哭一会。”

他这样一说,四婶都动了情,眼圈红起来,也想去哭自己的父母。挥着衣袖擦拭自己的眼泪:“都说这人傻,可是这话却一点也不傻。”

不管是真哭,还是假哭,都是要发送死人的,或许也有发送自己那一段感情的。

“世上这么多演戏的,偏偏就你那么认真,遇见认真的,你能嫌弃他是傻子么?”四叔看着四婶心疼地说道。

梯田,一层一层的,铺满了绿绿的麦苗,几场雨后,开始返青,到了夜间,麦苗有着不可名状的奶香,星月之下,雾气弥漫,吃过饭,拿着手电,有时也会喊上四婶,那只黑狗很有眼色,早早就做好准备,跟着主人前去巡视。土质松软,踩上去软绵绵的,踩着月色,不一会就热了起来,风吹不寒。

四叔领着四婶,给她絮叨,“不远处有几棵梨树,梨花要开了。这梨好吃呀,是杏花甜梨。”

枝桠之上,一个一个的花苞,在春风里矜持着。树的影子醉在夜间的轻柔里,低声的喧哗是没有人可以听到,山林里不会寂静的,夜间的鸟儿唱起了情歌,即便是丑陋的山雀,也在认真的婉转自己的口舌,一切都很美好。既然所有的生灵都已经醉了,自己为何不全力以赴,免得做一个事后后悔的看客。

上过一个小坡,黑狗摇着尾巴,疯狂的跑了起来,身上沾满了花香,不远处的忍冬花抽出新绿的枝叶,一天有一天的光景,哪有时间伤春。

(几步崖散记是根据与四叔的对话整理而成,絮絮叨叨的,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多留言,谢谢,图片都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作者,以便删除,谢谢)

壹点号张之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藏在诗里的清明(几步崖散记之清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