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的发展过程)(1)

1.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成为显学,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期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并未被统治者采纳。

2.汉代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继承和发挥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具有兼采百家神学色彩、外儒内法、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等特点。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限制君权、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也起到一定作用。

3.宋明儒学哲理化

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在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明清儒学的转型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面临转型,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具有民主色彩。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近代儒学的转换

(1)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

(3)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4)激进派: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6.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以礼治国: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大一统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义利观: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