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吴晓东)由王之理编剧,于震自导自演,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令人深有感触。不少观众点赞《鼓楼外》匠心浓郁,京味十足,在接地气的师徒故事中流淌出温润人心的人生大道。

著名演员于震简历(鼓楼外导演于震)(1)

从《人世间》里的骆士宾到《鼓楼外》中的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外》散发出怎样的文化韵味?日前,该剧导演于震接受采访,畅聊了他对京味剧《鼓楼外》的拍摄感悟和文化解读。

著名演员于震简历(鼓楼外导演于震)(2)

“我对鼓楼那片生活太熟悉了,我生长在大杂院里,大杂院里住了32户人家,就像一家人。胡同里有点什么事,大家都是口口相传,人情味特别浓。”在于震看来,《鼓楼外》就是像自己这样从小在北京中轴线上,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反映,“这几十年,国家和城市飞速发展,《鼓楼外》里除了能看到咱们祖国、咱们北京的发展变化,也能看到人的成长变化”。

剧中,于震饰演的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他生活在鼓楼外,从小就喜欢古家具,做事一根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做了很多行业,路边摊煎饼、卖鸡蛋、养鸵鸟,做成了绿色家庭产业链,然后和别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可事业做得越来越大,他反而发现所有东西都没了,爱情没了,兄弟情没了,包括亲情也没了,他突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钉是钉,铆是铆,一丝不苟,无论做什么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利益一定给底线让路,这是于钟声的根,也是这个人物最吸引于震的魅力。

因为有着多年“玩家具”的积累,这次饰演木匠于震很是从容:“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或是木工房度过的,从看木头开始,这是什么木头、什么时间、什么材质,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什么特点,到民国又是什么特点?挺好玩的。”不过第一次当导演却并非易事:“演员是感性的,演员活在角色里;导演是理性的,导演是活在剧里。我呢,是一会儿活在这部剧里,一会儿活在演员角色里,这是太难的一个挑战。”

在于震眼里,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蕴含着精妙的技艺和令人崇敬的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通过《鼓楼外》能看到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们拍戏也是,比如《鼓楼外》中需要很多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出镜,这些名贵家具都是剧组借来的真品。归还时,我们会专门用棉被精心包裹好再运输,避免发生磕碰。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