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卢氏县范蠡(豫鄂陕三省交界)(1)

淅川县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淅川县是全国第一移民大县,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历史沿革

1、秦朝时,秦始皇26年设置丹水县,县治今淅川寺湾镇。

东汉设立顺阳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东晋更名为顺阳郡。

2、北魏置析阳郡,下辖西析阳县和东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南马蹬(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后改称淅川县。属顺阳郡。西魏改顺阳郡为南乡郡。北周废淅川县。

3、隋开皇初废南乡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淅川县,为淅州治。贞观八年(634年)废。五代梁再置淅川县,属邓州。元初废。明成化八年(1472年)又置淅川县,属南阳府,治今淅川县老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为淅川厅,属南阳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升为淅川直隶厅,属河南省。

4、1913年降为淅川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5、1949年属南阳专区。1960年迁治上集(今城关镇)。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属南阳市。

二、地名来历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析南乡县西部置淅川县,因淅川(即今老鹳河)纵贯境内故名,治所设今马蹬一带,属析阳郡。因淅水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三、旅游景点

河南卢氏县范蠡(豫鄂陕三省交界)(2)

1、香严寺。又名长寿寺、香严长寿寺、显通禅寺,中原四大名刹之一。地处淅川县城南40千米的仓房镇境内,东临龙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岭,南拱面山,整个地形若莲花状,该寺居正中。淅川香严寺始建于唐朝,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

河南卢氏县范蠡(豫鄂陕三省交界)(3)

2、坐禅谷。因唐朝慧忠国师常带领弟子在此参禅而得名。她东依象鼻山,西靠青龙山,谷长40余里,两山夹峙,山势险峻,五步一景,十步一潭,泉水淙淙流,飞瀑如云泻,奇石迷人眼,林深似绿海,秀色天然生,为中原地区难得的山水峡谷精品。

河南卢氏县范蠡(豫鄂陕三省交界)(4)

3、八仙洞。位于丹江小三峡附近的东岸,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内大而神秘,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一洞一景,石笋如林,钟乳倒挂,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使人如临仙境。相传八仙曾在此修行。

河南卢氏县范蠡(豫鄂陕三省交界)(5)

4、荆紫关古镇。有2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现存主要明清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

河南卢氏县范蠡(豫鄂陕三省交界)(6)

5、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4027公顷,其中陆地面积31458公顷,水域32969公顷,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以湿地水生和陆栖野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次生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

四、历史名人

1、范蠡,“商圣”、春秋末年越国政治家。

2、范晔,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巨著。

3、范晷,字彦长,西晋重臣,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

4、范汪,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之孙。东晋著名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

5、范宁,(公元339年-401年),东晋著名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6、范缜,(约450年-515年),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7、范传正,字西老,经史学家、诗人,与李白有通家之好。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甲戌科陈讽榜进士第二人。

8、彭凌霄,(1560年-1628年),明代礼部侍郎,诗人。

9、李蓘,字于田,号少庄,明朝翰林院检讨、诗人、书法家。

10、李荫,字于美,号岞客,明朝户部主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