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正午,在宿舍院里,我下楼去倒垃圾,见有三个陌生人在院里四处张望,我便问他们干啥呢?
一男一女两个四十来岁的人便同声问我,这院里是否有个泺源书院的旧遗址。我说是有这么个老房子,但早就拆了。
他们说,听人说还有一小段地方没有拆。
我说那就是在院墙外面了,那一片现在属于红尚坊。
他们谢了,便倒回去找。
回家后我才猛然想起,那个旧遗址的照片,我原来曾经拍照过,好多年了。当年我家搬来省府东街这个大院里时,院子还有个南门,和那个老建筑相通。
这座旧址坐落在泉城路百货大楼斜对面,省府东街东段路南;北傍贡院墙根街,东邻芙蓉街。之前这里是一条狭窄的胡同,南北相通,北窄南宽,这片区域里曾有很多商铺、民居和宿舍楼,据说清代小说《老残游记》中老残住宿过的高升店就在这片胡同里。
后来民房和旧楼拆迁,盖成了一片省级机关宿舍楼。这个三栋楼的宿舍南邻,就是泺源书院的旧址,我拍照时,已经成了居民楼。再后来宿舍院落南门垒成一堵墙了,那座泺源书院的老楼房也于2008年左右拆除了,尚诺现在还保留着的那片残存之地,如果还有点旧痕迹的话,也一定不会很多了。
1956年著名学者张中行来济南时,在小布政司街(省府东街),还曾寻找过《老残游记》中的高升店。他这样写到:“街东口之外,稍偏南,南北向街路东,凹进去十几米的一条小巷内路南,门户,房舍都很旧,只是改为某单位的宿舍。”
而来我们院里寻找百年遗痕老房子的三个陌生人,大概是这个母校的老师吧。现今哪儿还会有呢?于是,当天下午,我就在家里寻找当年拍的资料照片,终究过去快二十年了,同时也上网搜索了这个泺源书院的详细溯源。
济南泺源书院,是由明代都指挥使司旧址改建而成,于乾隆六年(1741)巡抚朱定元倡捐修葺。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泺源书院在西门内大街县治西南。巡抚岳濬因旧裁都司公署,高敞整齐,乃倡捐修葺,凡讲堂、斋舍、疱湢、器用具备。” 泺源书院为当时全国二十二所官办书院之一。在嘉庆九年(1804),道光八年(1828),和1841年,1896年等多次重修,“经费充裕,藏书丰富,斋舍宽敞”,成为清代山东规模最大的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直隶总督兼山东巡抚袁世凯将其改为山东高等大学堂。1904年,官立山东大学堂由泺源书院旧址迁入省城西南杆石桥新址,泺源书院旧址改建为山东师范学堂。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1901年,经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清政府批准,山东大学堂成立,校址设在济南贡院。1902年10月(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山东大学堂遵照《钦定学堂章程》,在济南贡院附设师范馆,由候补道方燕年任监督事。山东大学堂师范馆就是济南师范学校的前身,也是山东现代师范教育之滥觞。
1903年9月,山东大学堂师范馆选派50名学生赴日本弘文书院留学,这是山东历史上第一批留学生。同年,师范馆从山东大学堂独立出来,称之山东高等师范学堂。至1909年,共有467人在山东师范学堂毕业,他们前往山东省各地初等和高等小学执教,是山东省最早的初等和小学教育师资力量。
1909年12月,山东师范学堂改为山东优级(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生经过复试可获举人头衔,最优者可为国子监博士加五品衔,优者可为国子监助教,中等者可为国子监学正。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共培养毕业生136人,他们是民国初年山东教育界乃至全国教育界的精英。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于明信、范明枢以及建国后济南师范首任校长王俊千都毕业于这一时期。
1937年由于抗战爆发,学校师生南撤,经河南、湖北,最后抵达了四川。日本侵略者在济南建立日伪政权后,于1938年秋在济南师范旧址重新招生,建立“省立济南师范学校”。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军管会文教部工作小组进驻济南师范学校,进行接管及复校工作,校址迁至经四路小纬六路附近。
1949年8月,省立济南师范学校与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合并,改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并将校址迁至师范路。1950年,学校与济南第二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在长达百年多的岁月里,学校经历了山东大学堂师范馆、山东师范学堂、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等历史阶段。它可以说是山东师范教育的开端。
不仅如此,这个济南师范学校还是山东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地。并在济南的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红色文化。
山东诸城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是1918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1919年作为山东省立一师代表,他带领同学参加山东暨济南各界举行的集会。1920年,发起成立山东“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并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与邓恩铭等人秘密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并参加同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积极拥护中央的决定,同毛泽东等人一起联合国民党左派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并在济南、青岛联合各界人民成立国民议会促进会。
1923年3月,中共山东省立一师党支部成立,这是山东各类学校中最早的地下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思想因而在省立一师内外得到广泛传播,山东省立一师也成为20年代济南革命运动的中心。
从1925年冬至1927年春,在济南党组织的动员下,以省立一师为主体的100余名济南青年学生南下广州、武汉投身革命,其中包括一师校友臧克家、朱道南等在内的80多名学生考取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臧克家参加了北伐,朱道南参加了广州起义,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
1925年4月,在中共山东地执委和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资纱厂工人胜利举行了第一次同盟大罢工。王尽美在指导工人罢工中,肺结核病日趋严重,经常口吐鲜血。罢工胜利后,他不得不卧床修养。后来病情继续恶化,8月19日,临终之际留下口头遺嘱:“全体同志们好好工作,为无户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病逝时年仅27岁。
1929年初,他的战友邓恩铭,因叛徒出卖被捕。邓在狱中两次组织越狱,为党保存了一些干部。1931年4月5日,邓恩铭被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年仅30岁。
当年此地不乏名人足迹: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我国著名学者胡适、梁漱溟,文学家周作人、沈尹默,教育家黄炎培、陶行知等都曾来过这里。
1923年4月,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济南,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礼堂对学生们说:“山东是个好地方,济南是个好地方,今天一次到了两个好地方,能不高兴、不激动?”当时的校长是王祝晨。泰戈尔即兴赋诗曰:“我怀念满城的泉池,它们在光芒下大声地说着光芒。”
还有个著名诗人臧克家,山东诸城人,1923年夏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头一年住在北园,他曾诗情回忆:“绿树清流,稻田藕花,一片乡村风光”“稻田一方方,秋风送爽,黄穗摇金;荷花池中,泼刺鱼跃,这些入画景色,使我悦目赏心。晚饭之后,夕阳灿然,三二同学(李广田,邓广铭等)布袜土鞋,悠然散步于村外------”
一百多年来,济南师范学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他们当中有民国时期山东“四大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于明信、范明枢;有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有学者季羡林、邓广铭;诗人臧克家,作家王希坚、丁毅;表演艺术家项堃,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有原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安波。还有不少部队和地方上的省部级高官。
这正像20年代校歌里的歌词:铁狮峰秀兮,泺源水深,孔道高美兮,吾校独尊,教师前导,学子莘莘,如雨知时,如风当春,行着桃李满地,共庆域作人。
2002年,济南师范学校举行了建校百年庆典大会。国家教育部发来了贺信,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知名校友季羡林、臧克家,书法家欧阳中石,音乐家唐诃分别题词,表演艺术家项堃、诗人高平、王尽美之子王乃征等校友、学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近四千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2011年5月21日,济南师范学校再次迁址长清,并与济南幼儿师范合并成立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翌日晨,我特为到红尚坊去寻找了这座遗址处,果然如我所料,没有了,都拆掉了。我拍了几张现在的照片,让读者们看看。
我想还是把我这次的搜寻和思索的经历记录下来,并附上当年我拍摄的照片和过去的资料片,如果那三位老师能看见的话,或许能给予他们有所帮助。同时,这也是济南的一段曾经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
以上我的记忆或文字资料中可能会有疏漏,谨此敬请有关专家和热心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2022.7.23
附本作者拍摄的老照片:
泺源书院老建筑坐东朝西.南北走向 (摄于2006年)
从楼前的拱券门窗依稀可见当年的模样 (2006年)
泺源书院西邻的省级机关办公楼(摄于2007.4)现已拆除。
当年小布政司街的老房子,是否残留着老残住宿的高升店的模样 (摄于2007年)
省府东街(小布政司街)2007年拆迁镜头
俯拍省府东街拆迁
2022年7月23日拍摄的泺源书院旧址位置,已变成了花园草地。
2022.7.23拍摄的历下区省府前街新修建的红尚坊8号楼。据媒体报道为注册恢复的 “山东泺源书院”旧址 。
注:文中图一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资料片)
图二:山东高等学堂正科毕业师生合影(1907)(资料片)
图三: 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员生合影(资料片)
图四: 山东高等师范学堂学生毕业师生合影(1905)(资料片)
图五 :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于明信、范明枢(资料片)
图六王尽美和邓恩铭(资料片)
图七: 前排左一为王尽美1924年1月参加国共合作会议(资料片)
图八: 1922年1月,王尽美、邓恩铭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左二为王尽美,他对面为邓恩铭)——资料片
图九: 五龙潭公园内王尽美、邓恩铭塑像上有董必武的题诗
图十: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 (资料片)
图十一:当年的泺源书院旧址(本作者摄于2006年)
以上历史资料来自百度文库、搜狐网、腾讯网等
注:文中照片除历史资料片外,其它皆由本作者拍摄,未经允许不得翻拍。
壹点号文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