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来了一位国际友人杰克,他的中文说的很标准,但汉字却写的歪歪扭扭。有一次,几个同事凑在办公桌旁边看他刚做的会议记录,却有了一个新发现——原来这位不会写汉字的国际友人写的是繁体字。
于是大家专门找他过来说了一通,大致的意思就是繁体字比简体字要难,所以让他来学简体字,这样他的书写就不会那么差了。
谁知说了一通之后,国际友人竟然直接拒绝了大家的建议,理由也很是奇葩——他觉得繁体字要比简体字简单。哪里简单呢?繁体字有规律可循,很多结构都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的确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具有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象形功能,是少有的表意文字。如果我们找几个古体字来仔细观察,就会惊奇地发现,即便不知道它的读音是什么,我们其实也能明白它的意思。
因为不管是甲骨文和金文,还是后来的大篆和小篆,此时的汉字都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它们就类似于一种图画,表意的特点还是很明显,所以写起来虽然困难,但也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在经过千年的演化之后,作为一种文字符号的汉字,它的象征意义越来越明显,图画的功能似乎渐渐消失了。特别是现在的汉字,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国际友人其实已经很难从外形上来辨别它的意思了。
当然,繁体字另当别论,这种较为古老的字体虽然写起来很复杂,但是其中很多重要的笔画没有被简省,所以如果是掌握一定汉语知识的人,其实是可以通过字的结构去猜测字义之间的关联的。
而繁体字之所以要简化为简体字,其实也是和当时各种改革运动有很大关系的。文字作为重要的记录工具,在当时的人看来就应该是简单易写的,简化版的汉字可以提高书写的速度,进而提高汉字使用者的办事效率。
所以新中国一成立,中央就专门安排了专家来研究汉字的简化方案,并多次推出又修改汉字简化的政策,直到最后确立了现在的简化字形式。
虽然说起来就只是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但是实际上,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也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的。其中最神秘不为人知的就是“二简字”,这是一个全国推广试用,但不到1年便被废除的汉字种类。
“二简字”的全称是《全国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于50年代就开始酝酿,斟酌时间长达二十多年,期间经过多次的增删,征求了全国群众的意见,最后推出的一种汉字改革方案。
这套方案对于汉字的改革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其中很多改革的方案非常彻底,几乎完全把汉字符号化,去除了此前很多繁杂的部分。
比如,此次方案将很多同音的汉字都使用一个最为简化的符号代替了,此举大大减少了汉字的数量,也尽可能地简化了字形,让汉字的笔画在整体上减少了很多。
再比如,对很多形声字,方案当中也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有些形声的部分如果写起来比较复杂,就全部采用简单的结构来代替。而有些声旁如果表音不够恰当,方案中就会干脆将这个声旁换掉,另取一个既恰当又简单的声旁来代替。
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字体,比如万寿无疆的“疆”,它最大的特征就是笔画复杂,所以方案就直接将它具有代表性的右半部分取过来代替整个字,以达到象征和简化的作用。
而如果是内部比较复杂的字体,方案就直接去掉了其中复杂的部分,只采用字体的轮廓。比如“厂”字,原字体里面是有一个复杂部分的,但是为了简化,里面的部分就被去掉了。
还有一个简化字体的最佳方法就是“草书楷化”,楷书的字体一般结构都相对复杂,而草书的结构都会比较简单。所以新方案会让这些草书的字体“搬上台面”,用楷书的方式重新写一遍,以达到最大程度简化汉字的效果。
经过这一系列的规定之后,“二简字”的确是简单了不少,但其中汉字比较有象征性的部分也慢慢被忽视了,所以这套方案不久之后就被废除了。
虽然官方把方案废除了,但这种字体实际上在民间还是有人使用的,毕竟如果只是单单作为一种书写符号,文字的确是越简单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