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延宜 (山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即刻决定在东北筹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选派了王弼、常乾坤等一批筹建航校的干部,陆续从延安开赴东北。

1945年9月,东北局决定在沈阳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次年1月1日,这个航空队奉命改编为航空总队。王弼、常乾坤等从延安来的航空技术干部与航空总队人员两支力量汇合后,同心协力抓紧建校前的筹备工作。他们冒着风雪严寒,跑遍东北各地,搜集到各类破旧飞机120架,发动机200多台,仪表100多箱,油料近千桶,还有不少其他航空器材。

日籍为骨干的东北老航校(第1745期东北老航校)(1)

1946年3月1日,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宣告成立了。全校共600多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有我党早年派往苏联和新疆航空队学习的干部,有延安航空研究小组和原延安工程学校(后并入抗大)的同志,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的骨干,有新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有汪伪和国民党起义人员,还有投降我军的日本航空队人员;有各型飞机100多架,其中只有少数经过修理可以使用。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航校组建初期,在日本战败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原日本航空队300余人在队长林弥一郎(后取中国名字林保毅)的率领下,投降我军,参加了我航校的建设工作。林弥一郎曾担任我航空总队副总队长兼教导队队长、航空委员会委员、飞行主任教官等职,为航校做了很多工作。

1946年5月,航校转移到牡丹江。这里虽是后方,但条件仍然很差,日伪时期的机场破烂不堪,营房只剩下空架子。面对一片废墟,航校领导响亮地提出:“敌人想叫我们趴下,我们一定要飞上天去!”全校上下一起动手,清除了残破的机窝,填平了跑道上的弹坑,修整了营房和教室,教育训练工作很快便开展了起来。

当时,老航校只有十来架变了形的木质初级教练机,飞行训练遇到了很多困难。航校的同志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勇敢实践,超越初、中级教练机,直接上日制99式高级教练机,飞行训练取得了成功。随着飞行训练的展开,缺少油料的困难越来越突出了。他们经过多次试验,调整改进了飞机的有关部件,成功地用酒精来代替,保证了飞行训练所需要的飞机燃料。

日籍为骨干的东北老航校(第1745期东北老航校)(2)

由于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又追踪到牡丹江来侦察、扫射,航校遂于1946年11月北迁至兴凯湖畔东安。1947年春,我党在新疆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的人员由延安来到了东安,航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全面铺开了。可是,飞机、器材更加缺乏。为了保证飞行训练,地勤人员除加强对飞机的维护保养外,有时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即把一件器材当成几件用。比如飞机螺旋桨和轮胎不够用,前一架飞机着陆后,赶紧拆下来装到后一架飞机上去。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航校由东安迁回牡丹江,后来又搬到长春。环境比较安定了,条件有了改善,航校的训练规模和开设的期班也随之扩大。

在党的领导下,老航校的同志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边建边训。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培养出一大批航空事业的领导骨干和多种航空技术干部,其中有飞行员100多名、领航员20多名、地勤人员400多名。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了,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战斗英雄,以及飞行团和大队的领导干部,不少人当年是老航校的学员。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