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1)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为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2)

艾滋病毒感染症状

感染前几周:可能毫无征兆或出现发热、头痛、皮疹或咽痛等症状。

随着感染加剧: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发热、腹泻和咳嗽等症状。

若不加治疗:可能会发生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和癌症(如淋巴癌和卡波西肉瘤)等严重疾病。

艾滋病的理解误区

误区:感染HIV就变成了艾滋病患者

HIV指的是艾滋病毒,而艾滋病(AIDS)指的是艾滋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人体在感染艾滋病毒2-10年甚至更久以后,免疫系统收到毁灭性破坏时,才会发展为艾滋病,出现感染、肿瘤等体征。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3)

误区:感染HIV后很快就会死亡

不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并不相同,有些会在短短数月内发病,而有些却能携带HIV生活数十年,甚至达到预期寿命。准确地说艾滋病不经治疗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目前抗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4)

误区:日常接触会感染HIV病毒

艾滋病的传播有三条途径即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有证据表明,HIV病毒不会通过接触、眼泪、汗液或唾沫传染。因此,以下途径不会感染HIV病毒:

●与HIV阳性患者呼吸同样的空气;

●在HIV阳性患者之后接触马桶或门把手;

●与HIV携带者拥抱、接吻或握手;

●与HIV携带者共用餐具;

●在健身房共用健身器材。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5)

误区:网购试纸、献血就能检测HIV

网购试纸很多没有质量保证,不能完全确保检验的准确性。而为检测HIV进行献血,也是极不负责的行为。目前很多地区的疾控中心都可以提供HIV免费检测,检测结果只限承担工作的医院人员知晓,不必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

误区:安全套防不住HIV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男用乳胶安全套对艾滋病毒及其他性病传播的防护率达85%以上。正轨厂家生产的安全套,乐园有效隔绝病毒。不过最安全的还是避免多个性伴侣、一夜情等高危性行为。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6)

误区:同性恋一定会患艾滋病

由于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是同性恋群体,导致人们将同性恋和艾滋病相提并论。客观讲,艾滋病确实在部分男同性恋中比较流行,原因是男性间的性行为更容易导致黏膜破损和病毒传播。但同性恋本身与艾滋病的传播并无关联。对同性恋的过分恐惧和排斥反而会加大同性恋者的隐秘性,增加防治艾滋病的难度。

误区:蚊虫叮咬会感染HIV

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不繁殖。蚊子在吸血时,不会将已吸进体内的血液再注入被叮咬的人,而是注入唾液作为润滑剂以便吸血。文字吸血后通常不会马上去叮咬下一个个体,而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消化吸进体内的血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因蚊子或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

误区:母亲是HIV阳性,孩子也一定是

如果母亲HIV阳性,传染给孩子的概率是25%。母婴传播主要是围产期传播,孩子在通过产道时可能经摩擦、接触羊水和血液而传播,另外是通过母乳喂养传播。

避免的方法是,第一不给孩子吃母乳,第二可以剖腹产,第三服抗病毒药,使母亲血液中的病毒减少到最低,产道的病毒可由25%下降到2%。

这类人要及时检测

专家建议一下9类人群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

●性活跃者,无论年龄大小,建议每年都检测HIV

●与多个伴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性活跃者,建议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卖淫嫖娼人员

●发生男男同性性行为,尤其是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

●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共用针具注射的人士

●结核病检查为阳性的人士

●性病检查为阳性的人士

注:各地的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防疫站)、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各级血站和血液中心、具备HIV抗体实验室检测初筛资格的医院,均可从事HIV抗体检测。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7)

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

针对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可采取以下相应预防措施:

预防经性接触传播:遵守型道德,固定性伴侣,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有效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8)

预防经血液传播:远离毒品,抵制毒品;不接受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血制品和器官;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9)

预防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要避免怀孕;一旦怀孕要在意思的指导下考虑是否终止妊娠;选择继续妊娠者应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以及剖宫产分娩等措施阻断传播,产后要避免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10)

龙圩在线

文字来源:新华网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林秋希(实习)

审核:盘丙英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11)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12)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13)

有关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关注健康关于艾滋病)(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