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扩大由中国计生协、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2022年度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健谈》健康好家风系列微直播活动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健身运动、合理膳食”这3个家庭健康话题,分别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大家解读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也针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进行现场互动答疑。

以“健康好家风——原来亲子如此阳光”为主题的《健谈》健康好家风系列微直播第一场于10月24日播出,《健谈》栏目主持人葛云(左)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吴任钢(右),从家庭不同阶段亲子关系的维度与大家一起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孩子厌学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怎么办(孩子厌学叛逆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1)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儿童青少年比较容易呈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相对来说会比较融洽,随着子女年龄增长,亲子关系也随之变化。通常在小学高年级,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会产生很大变化。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渴望自主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内心追求自我,不愿意听从家长的说教,即便是父母善意地指导,也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他们更愿意通过看书或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得出结论。由此,亲子间沟通就会不太容易,甚至出现沟通障碍。根据青春期身体心理发育特点,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遇事容易冲动、走极端。如何应对“紧张”的亲子关系,成为不少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深感苦恼的课题。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的幸福感来源于何处?

孩子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有非常强烈的依恋。生活在父母恩爱、家庭关系融洽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感到幸福,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和依恋感得到更好满足。相反,父母经常争吵会让孩子感到痛苦而缺乏幸福感。物质虽然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小小的幸福感,但是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家教家风所营造的爱和亲密关系,才是孩子们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幸福感的真正来源。

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当自己的个人追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很开心。培养兴趣爱好,学习上的进步或是得到老师表扬,都会使孩子获得幸福感。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不容小觑,我们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主要从以下3方面进行观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简单判断,以便调整环境和教育方式,及时干预。

第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同学交流,完全封闭自己,或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则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是稳定的情绪。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暴躁、易怒、抑郁等极端情绪,则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第三是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例如孩子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对外部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对事物提不起兴趣,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家长应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高效沟通,进而营造出良好的亲子关系?

做“好家长”需要不断学习,父母可学会从以下“三观”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一是儿童观,父母首先要读懂孩子,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尽量理解孩子的想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二是成人观,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不代表家长要完全认同孩子的观点,换而言之就是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虽然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想法和行为往往是幼稚的,这就需要家长以成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三是发展观,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备各自的心理年龄特点,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用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沟通方式进行高质量交流,建立阳光亲子关系。

文并图:本报记者 朱燕

编辑:李志鸣

校对:耿静

审核:叶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