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

八桂古道·潇贺故道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2)

这是一个出土自贺州富川汉墓的胡人灯俑,它高鼻深目、胡髯络腮,不过,灯俑的泥料、烧制手法却是广西本地常见。这个胡人灯俑,激起了人们的好奇。两千年前的广西,为什么会烧制以胡人为形象的陶俑,并将它跟随墓主深埋地下?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3)

无独有偶,在广西合浦,在广东广州,都陆续出土了相似的灯俑,远隔千里的三地,在同一个时代的墓葬中均发现形制如此相似的灯俑,这是否说明贺州与合浦、广州在汉代时,有着紧密的联系呢?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4)

广西合浦、广东广州

出现类似灯俑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5)

广西贺州市潇贺古道博物馆馆长黎家志:这说明当时我们这条古道上就有很多外国人在来回穿梭,在这里做生意,(当地人)死了以后就用外国人的品相做个陪葬品。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6)

根据专家的推断,在汉代时有一条古道,贯穿了合浦、广州和贺州,翻越萌渚岭抵达湖南,那么这条古道,起于何处,终于何方,作何用途呢?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7)

自古以来,横亘华南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被称为“五岭”,是中原与岭南的分界线。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8)

但研究广西古代交通史多年的广西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却在南宋学者周去非的地方志著作《岭外代答》中,发现了“五岭”的另外一层含义。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9)

广西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五岭之说,秦(代)就开始了,都是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原来是讲山名的,其实不是,他(周去非)考证了以后,是入岭的通途。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0)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时任静江府古县(今桂林市永福县)县尉的周去非发现桂林城外有一座名为“桂岭”的小山,与广西贺县(今贺州市)的桂岭同名,此二者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1)

周去非经过多番考证、实地考察,最后竟然得出一个结论:五岭并非山岭名,而是入岭通道名。这五条通道分别是:大庾岭道,自江西汀州(今赣州长汀县)到广东梅州;骑田岭道,自江西南安(今赣州大余县)到广东南雄;都庞岭道,自湖南郴州到广东连州;萌渚岭道,自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到广西贺州;越城岭道,自广西全州到桂林。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2)

这种说法,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岭”的概念,周去非的依据何在?带着这样的疑问,胡庆生与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等专家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随着专家们的深入研究,一条淹没在五岭中的交通要道,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早在史前,人类就借助岭与岭之间的空隙,踏出了山间小道,穿行于五岭山脉南北。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可见在4000多年前,中原往来“苍梧之野”的通道就已经存在。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3)

为什么要把这条古道命名为潇贺古道呢?原来,潇水和贺江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潇贺古道实际是古代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要道。它们或是天然的溪流河渠,或是迂回于山谷盆地的民间小道。公元前214年,已经统一中原、平定岭南的秦始皇,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控制,发动大军将原来的小道拓宽为大道,史称“秦代新道”。

潇贺古道在岭北的水路和陆路起点,都在湖南道县。这里地处湘桂粤三省结合部,居潇水中游,是湘南桂北的货物集散地,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道州古码头上岸后的双屋凉亭,被确定为潇贺古道对接潇水的陆路起点。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4)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的岔山村,是广西境内对接潇贺古道的第一村。古老的青石板路在村外的田野蜿蜒,一直延伸到湖南境内,经考证,这里是历史上秦修新道的一部分。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为更好管理岭南地区,确保潇贺古道的通畅,发展生产,维护社会安定,在贺江段特设立了富川、临贺、封阳、冯乘、谢沐、广信六县。这其中,作为潇贺古道上最重要中心枢纽的城市是临贺城(今贺州市贺街)。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5)

从地理位置看,临贺古城地处桂、湘、粤三省交通的要冲,向北看,潇贺古道东西两线在此汇合;向南看,汇合后的贺江从此一路过封开、进广州、出港澳、达南海。

桂湘粤文史专家经过多方调研考证,并结合潇贺古道区域出土文物、墓葬群、古建筑、古村古城、关口营盘等的分布情况,基本确定了潇贺古道的东西两线走向。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6)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7)

之后由东西两线古道两路经水路在临贺故城(今贺街)汇合,然后顺贺江直下,向东可通珠江,出粤、港到东南亚;向西沿西江可进入北流江,与徐闻、合浦相通。因此,潇贺古道是一条水陆并进的交通线,是历史上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8)

自汉代开始,潇贺古道就成为了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自合浦、广州来的货物通过古道运送到永州,从而进入长江水系,发往天南地北。

如果仅仅是贸易中转,并不足以让一条古道绵延千年,潇贺古道运输的另外一种商品,是它保持千年繁盛的关键。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19)

锡,古名白鑞(腊)、又名贺,是铸造青铜器、铜钱的重要原料,也是历代王朝管制的重点矿藏。汉武帝元鼎六年,在桂阳郡西北发现了锡矿,于是设立了“临贺郡”,后改名贺州。到了唐代,朝廷在贺州设置了官矿和钱监,并将贺州锡定为贡品。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20)

贺州锡纯度极高,无论是用来冶炼青铜器、铸造钱币,还是用来治病入药,都是上品,唐代药学家苏恭在著作中曾说:“贺州锡惟此一处资天下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锡以临贺出者为美”。在南宋乾道年间,全国60%以上的贡锡都产自贺州。从汉到清,2000余年来贺州所产之锡,正是通过潇贺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21)

贺州地区发现的大量文物,也佐证了专家们的观点,无论是作为传世国宝的春秋战国麒麟尊,还是汉墓出土的胡人灯俑、铜鼓、金幕目、南朝泥塑、唐宋碑刻、明清建筑……其制作工艺、制作风格,都与当时的中原地区非常吻合。这尊泥塑的内容是农人驱使牛耕田,是1500年前贺州的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

此外,许多文物还带有岭南瓯越古文明的独特印记、以及草原、海外的异域特色。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22)

古人用金幕目遮挡死者的眼睛,据说此举可以防止死者灵魂出窍。有专家说,它可能是北方的将领带来的,也可能是皇家的赏赐。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金幕目都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见证。这也说明,正是潇贺古道繁盛千年、源源不断地沟通,将中原文明、岭南文明、海外文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仰望历史,俯看大地,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潇贺古道,在现代化的高铁、高速公路、现代航运的改造下,已经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古道变大道,坦途通四方,今天的潇贺通道,见证的是一个立体交通网络、路通、财通、百通的新时代。

今晚 21:20广西卫视

《广西故事——八桂古道·潇贺故道》

敬请关注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缝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条针线)(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