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教育中,制定必要的规矩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必要手段。很多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忽视了规矩的执行性、可行性。他们以为,规矩越多,孩子就越听话,越好管教。可是对孩子来说,很可能会因为规矩过多而将其抛诸脑后,更不必说去实行了。而父母又会因为所制定的规矩没有执行而责罚孩子;孩子受罚过多,对责罚渐觉麻木,因而频繁犯规;父母便懒得再罚,孩子势必藐视一切规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降低了。这样陷入一个不良的循环之中。

要不要让孩子懂得规矩(如何把规矩写进孩子心坎里)(1)

父母更应该知道,给孩子制定规矩,并不等于“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也不是要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要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情况,适时告诉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目的是让孩子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规则和标准。

规矩,并不一定是看得见的条文,宣讲在口里,张贴在墙上,只有写在孩子心里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孩子制定规矩其实也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如果能够循序渐进,从几条简单但执行性强的规矩开始,孩子比较容易掌握并遵守,效果会更好。

1、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孩子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规矩是不一样的。比如,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不能以大欺小”很容易理解,也能自觉做到;但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做起来就较困难。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时,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规矩要尽可能地少而具体。

2、因人而异,注意方法

相同的规矩如果用相同的方法教给不同的孩子,其效果大不一样。比如,活泼外向的孩子随时可以有礼貌地和长辈打招呼,而内向胆怯的孩子则会躲在爸爸妈妈身后,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会说:“再不打招呼,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其结果当然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对于内向的孩子,大人不妨揽过孩子这样说:“见了爷爷奶奶要打招呼,要叫。今天和爷爷还不是很熟,以后熟悉了自然就会叫了。”这样既不强行要求孩子,也能让孩子明白礼貌的规矩。

3、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有时候,父母一时无法让孩子领悟某种规矩的真正含义,这时可以利用孩子的兴趣,灵活带领。如观看演出时,要求孩子遵守纪律。父母不妨给孩子带几本他最喜欢看的漫画书,当孩子对台上的节目失去兴趣又无法离开时,让他可以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这样既不会破坏秩序,又不至于让孩子觉得乏味。

4、规矩清楚,赏罚分明

如果孩子的不当行为没有影响他人,父母可以先不予以理会,而不当行为停止时,可以立刻嘉许孩子。但如果不当行为会影响他人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父母应命令孩子立刻停止,并予以惩罚。

5、父母示范最重要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有很多规矩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遵守,有很多规矩需要父母自己亲自去示范。如父母自己每次见到熟人都能够面带微笑,亲切地打招呼;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把垃圾自觉地扔进垃圾桶……慢慢地,这些也会变成孩子的自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