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中国上古神话经典,也是一部华夏早期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山海经》作者塑造的神人、英雄、怪兽和图腾形象,代表了上古先民的世界观和生活理念,对后世的民间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到2千多年后的现代,尊鸡、爱竹、崇枫、崇桃等4种民间习俗,有的源自图腾,有的源自蚩尤的刑具和后羿的武器,至今仍在华夏大地广泛流传。下面,让我们通过《山海经》记载的神鸟异兽,以及蚩尤和后羿的神话故事,来看看这4种民间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山海经蚩尤模样记载(山海经延续至今的4种民间习俗)(1)

山海经神话故事

一、尊鸡

现代民间习俗中,祭祀活动离不开鸡,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明显。民间对鸡的使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裸鸡作为祭品,祈求神灵和祖先赐福。二是以雄鸡驱邪,例如在赛龙舟、选墓穴时泼洒鸡血。三是在农村建房的“上梁”阶段,放飞雄鸡,寓意“凤凰还巢”。鸡是普通家禽之一,为何会有这么多寓意呢?

《山海经》告诉我们:上古时期的鸡不是凡物。中国神话里的神兽凤凰,原型就是雉鸡,与家鸡亲缘关系密切。另外,神鸟还是商朝、东夷和楚国共同崇拜的图腾,代表了神灵的意志。因此,《山海经》全书与鸡有关的记载有20余处,基本都与上古时期的祭祀仪式有关,与现代民间习俗一脉相承。

山海经蚩尤模样记载(山海经延续至今的4种民间习俗)(2)

神鸟凤凰

二、爱竹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偏爱竹子,竹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房前屋后栽种竹子,不仅有子孙绵长的寓意,在古代还有新科登榜、加官进爵的寓意。部分地区迷信地认为:“竹子开花”意味着家中有灾难,甚至是战争发生的前兆。

很少人知道,中国人对于竹子的偏爱,源自《山海经》时代。《山海经》与竹子有关的记载就有21处,还有6座神山盛产竹子。《大荒北经》记载,上古天神帝俊种植了一片竹林,每棵竹子需数人合抱,剖开即成舟。还有一个“湘妃竹”的神话故事,都显示了上古先民对竹子的偏爱。

山海经蚩尤模样记载(山海经延续至今的4种民间习俗)(3)

山海经 帝俊

三、崇枫

民间习俗中,对枫树的崇拜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北省东南部最为明显。据了解,湖北省东南部的大多数农村,村口必种枫树,有的枫树已经超过百年树龄。村民认为,枫树是吉祥树,能守护村庄平安,保佑居民人丁兴旺。但许多人不知道,枫树与蚩尤的神话故事有关。

蚩尤是华夏三祖之一,并非是什么反派人物,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上古英雄。《山海经》里“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故事,是上古神话中最经典的一篇,也首次将蚩尤和枫树联系在一起。《大荒南经》记载,宋山上生长着枫木,是蚩尤被斩前佩戴的刑具。长江中下游曾是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因此民间以枫木象征战神蚩尤,具有守护神的寓意。

山海经蚩尤模样记载(山海经延续至今的4种民间习俗)(4)

战神蚩尤

四、崇桃

古诗云:“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木又叫“降龙木”、“鬼怖木”。我国民间习俗中,屋内放置桃木人偶,悬挂桃木弓,都是崇桃观念的体现。在道教理论中,桃木和符咒也是重要的法器。例如茅山道士的桃木剑,具有镇鬼祛邪的功效。其实,普通的桃木之所以能让妖魔鬼怪退避三舍,主要与《山海经》里战神后羿的神话故事有关。

《山海经》的《海内经》记载,天神帝俊赐予后羿桃木弓,派他下凡铲除妖兽。后羿南征北战,先后斩杀了凿齿、九婴和修蛇等凶猛的异兽,还射落了危害人间的九个太阳,给华夏带来了和平。更有民间传说认为,后羿死于徒弟的桃木棒之下。总之,桃木象征着《山海经》里战无不胜的后羿。

山海经蚩尤模样记载(山海经延续至今的4种民间习俗)(5)

后羿的神话故事

以上4种民间习俗皆源自《山海经》,或者能在《山海经》里找到清晰的传承脉络。由此可见,《山海经》虽然是神话经典,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习俗虽然存在迷信思想,却是中华文化五千年传承的体现。我们通过对鸡、竹、枫、桃的崇拜,延续对华夏上古先祖的尊崇和追忆,这才是民间习俗最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