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如何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孔子教育思想)(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甚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其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文化教育几千年,即使在教育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启发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丰富,其倡导的“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1.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论贫富贵贱、门第高低、年龄大小、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应一律平等。只要“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强调教育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强调教师要不断自我反思,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全面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知识传授上,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掌握一定的技能。

4.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分层教育和素质教育。

5.学思并重

孔子主张“学”与“思”结合,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因此,要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同时,注重教育的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强调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

新时代下如何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孔子教育思想)(2)

二、我们的教育思考

据报道,江苏一女教师监考猝死,学生仍淡定做题,而未施以援手,事后学生谈及此事,也毫无怜惜之情。

近年来,不断有学生自杀、学生辱师、杀师(父母)案等等的报道,无不反映出学生缺乏常识,缺乏人性,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现代教育呼唤要坚守规律,回归常识,其实只需向孔子学办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我们的教育就是遵循规律的、朴素的教育。

1、朴素的教育重在对教育规律与常识的坚守

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但缺乏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最重要的品质——淡定!教育的淡定需要我们克服教育的浮躁和功利,尊重和坚守教育规律与教育常识。

在当下这样一种难以回避应试的大环境里,“尽可能少地用这种概念那种口号,尽可能少地学这种方式那种模式,折腾老师进而折腾学生;少渲染一点应试,让孩子更多些身心的舒展;少布置一道练习题,让孩子更多些想象的高远。如是,教师可以更多静静地读书,校长可以静静地思索,学校便逐渐成了静的园,教育也就逐渐成了真教育”(吴非语)。

2、坚守教育规律与常识,就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乏听到知识传授的“日练周清月过关”、养成教育的“每周一个好习惯”诸如此类的经验介绍。在我们为这些所谓经验喝彩的时候,往往看重的是这些“经验”作为灌输手段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而忽视了深刻分析它背后的实质及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违背。

在知识传授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且“日练周清月过关”,显失教育公平。其一,我们谈论教育公平,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和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而忽视教育内容的公平。让不同学生接受与其知识程度相一致的教育,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也是一种教育公平。其二,学生间是存在差异的,表现为智能类型、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但差异不等于优劣,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使其符合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需要。对相同内容的传授,有的学生能达到“日练周清月过关”,有的学生虽然现阶段达不到,但并不妨碍下阶段达到。但我们往往缺乏“静待花开”的心态,冠以“差生”了之。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养成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问题最多、最失败的教育。“对小学生讲共产主义,对大学生讲文明礼貌”,这就是养成教育的现实。原因在于我们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是讲在嘴上,挂在墙上,很少落实在行动上。重形式,轻过程;重宣传,轻实效。“每周一个好习惯”,看似落实到位,实则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同一事象的不断反复重现,会内化为人的牢固不变的第二天性,但前提是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一个行为坚持21天可以形成初步习惯,坚持90天才能形成固定不变的习惯。蜻蜓点水式的养成教育,不能让学生形成固定不变的好习惯。

新时代下如何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孔子教育思想)(3)

三、我们的教育实践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企业移交学校,同其他学校相比,我校规模较小,硬件设施相对薄弱,教师来源相对单一,缺乏教学领军人物,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其它学校有较大差距。600余名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60%。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水平整体较低的影响,学生普遍自信心缺乏、学习兴趣低迷、行为习惯较差。

基于这样的实际状况,我们不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而从习惯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通过学生人格素养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全面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和重点,我们以其思想为指导,探索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培育有生气的学生”为核心追求的“成长教育”理念。“成长教育”就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以生命感恩为前提,以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促进师生发展的教育。通过全面、全员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科学地综合评价等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校采取了一系列丰富实效的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优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建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下如何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孔子教育思想)(4)

要实施“全面教育”,就要一抓课堂,二抓课程,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以“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三大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课程与学生情感的联动,课程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对接,让学生多活动,多展示,多接触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体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

一是开展《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我校校本课程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发展路径和评价方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培育有生气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二是以“三大课程”促“三大素养”提升。按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通过三类课程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体素养。

人文素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学科知识、《经典诵读》、《文明礼仪手册》、《养成教育手册》、《走近子云》、“六个一活动”、毕业典礼、校长特别奖、参观、考察、亲子活动等。

科学素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如:学科兴趣活动、学科讲座、科技制作、手工制作、书山探秘、读书活动、科学实践活动等。

艺体素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如:艺体兴趣组、艺术讲座、运动会等。

新时代下如何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孔子教育思想)(5)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朴素的教育观点,虽历经2000多年,是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科学地加以吸收和利用,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校本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