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的修行,不过是心性之间的较量。

道德经的感悟和修炼(道德经人生的修行)(1)

《道德经》中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所有自以为是,企图大跨步前行的人,永远是走不长远的,自以为是的人永远不会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永远显不出来功劳,自高自大的人难以长久。

这一些行径,都是因为自己心性的偏颇,而带来的人错误行径,但是很多人却深陷于此,无法自拔,当自己深陷人性愚昧之中,被愚昧所牵引和拖累的时候,仍然不懂自制。

人之本性是有问题存在的,而人的智慧则是能够控制这些问题,让内心本源达到一种合理和适度,而不是任由其发展,这是对于自身平衡的一种智慧,平衡的过程,就需要靠道心来修取。

道德经的感悟和修炼(道德经人生的修行)(2)

人的问题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心,人生的结果也是内在心性根源的延伸。

比如人性之通病,就是内心存在着自以为是的人性弱点,当自己的主观意识受到外物的侵染和诱惑之后,就企图大跨步前行,想拥有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但是这一些行为不但不会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反而生活的更糟,而人生的祸患也皆来源于此。

所有的自以为是,以主观心思过度妄求的行为,也会让一个人走入人间地狱。

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为没有正确判断自身实力与状态,盲目追求好高骛远的人生,而走向被动局面,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盲目创业投资失败,或者因为欲望而走向违反道德与法律的深渊,这一些都是“跨者不行”的行径,而根源只是人性弱点的偏颇。

所以《道德经》中说: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上的这一些行为,是人之常态,但是从道的观点来看,只能算得上残羹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之人坚决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道德经的感悟和修炼(道德经人生的修行)(3)

将道心融入人生,就是自身能够以“无为”的智慧和意识去主导自己的人生的觉悟,而不是任由自己人性的自以为是的弱点去驱使的智慧。

“主观意识的偏颇”和“以道心平衡心性”而此两者如果从人性本身的两种角度去探寻和平衡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两种状态,都只是自己内心的本源。

人性自以为是,也是因自己内心的偏颇而生,人性纯真的道心也在于自己内心去修行,而我们的智慧则是将这两者平衡,在两者之间进行一个较量。

所谓修心,目的便是如此,都是让自己能够平衡人生,更好的约束自我,让自己存在于理智层面的无为之道,能够凌驾于感性的妄为之上。

道德经的感悟和修炼(道德经人生的修行)(4)

古人云: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镬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则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明智的,可是在利欲的驱使下,竟然像野兽那样落入危机四伏的罗网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人认为自己是明智的,可是当他们选择中庸这一道德准则,却连一个月都难以坚持。

这里讲述的状态,就是一个人拿自己的理性,去对抗自己人性自以为是的问题。

人们总在生活中自作聪明,这也是人的通病,盲目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认为明了一切事物的高深义理,但是他们行事的状态中,却能被主观愚昧所引领,无法坚持中庸,一切都难以保持适度,行事依然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而且好走极端。

道德经的感悟和修炼(道德经人生的修行)(5)

这是人之本性,而我们的智慧,则是认知人的本性根源,通过修心这一个过程,让自己的人生一切合理适度,而不自以为是的“跨步前行”

所以说人生修心,就是将人性两者互相较量,让两者平衡的一个过程。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