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京东集团用户规模和质量保持同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京东过去12个月活跃购买用户达5.8亿,相较上年同期的5.3亿净增近5000万。另外,京东2021年新增活跃购买用户数中有70%来自于下沉市场。
五环外的新用户不断涌入,在带来各项指标增长的同时,也让京东面临新的难题:怎样把这数千万用户留在平台内?
解决方案之一是把新用户不断转化为付费会员,以专属权益提升频次、巩固黏性。今年7月,京东PLUS会员创下超3000万人的新高,增长节奏与开拓下沉市场的步调大体一致。
但仅靠推动用户上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用户的留存问题。
相较北上广深等地居民,低线城市用户的消费能力差距较大,价格敏感度和消费偏好也相去甚远,他们更容易被高性价比商品吸引。
不仅仅是在下沉市场,“性价比”已成为近两年线上线下消费的心理锚点。
在电商平台上,相较于高品牌附加值商品,来自原产地、品牌溢价不明显的“源头好货”受到更多欢迎;而在一些细分和新兴品类,消费者不再闭着眼买大牌,而是花费更多时间去发掘和挑选小众货品。
新老用户都渴望买到更经济实惠、更有特色的商品,促使京东主动求变,将更多中小微商家、产业带商家纳入商家生态中,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实在、更丰富的特色好货。
今年以来,京东加大针对中腰部以及长尾商家的招募。尤其是在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等主要产业带,“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中小微商户成为重点招揽对象。
丹阳产业带
1月底,京东推出“京东小店”模式,针对潮流时尚、手工艺品、定制品及其他特色商品的个体工商户进行招商,目前已开放200多个二级类目。
9月初的京东11.11商家大会上,京东发布“四新举措”,即“招募新商家、建立新机制、推出新服务、开启新增长”,计划让更多中小微商家在京东开店,并推动其可持续增长,11.11期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千万人就业。
10月底的11.11启动发布会,京东除了介绍大促玩法外,还公布了“百大产业带扶持计划”,面向全国267个产业带招募新商家,涉及约40个一级品类,是史上规模最大、覆盖类目最全的产业带招商扶持计划,同时为产业带商家推出10项扶持举措,包括免费代入驻、费用减免、商家培训、数字化转型服务、供应链支持等。按照计划,京东将在第四季度举办70场招商会,主要涉及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后续还将走进更多产业带地区进行新商家招募。
围绕中小微商家和产业带的一系列动作,是京东下沉战略的衔接和发展。
前一个阶段,京东在需求侧获得了数千万新用户;而在当前阶段,它把重心放在供给侧,沿着产业链和产业带进行纵向和横向延展,以丰富平台SKU、满足用户新需求。
A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40%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庞大的工业体系背后,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产业带。
例如,福建晋江是国内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每年有7亿双鞋从这里走向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总产量8.5%;广东中山拥有国内最大照明产业带,灯饰企业超7000家,生产全国8成以上灯具;江苏南通则是世界三大家纺产业基地之一,制造了国内约90%的家纺产品。
在一些更加垂直和细分的领域,产业带聚集效应同样显现,一些并不著名的低线城市成为产业带重镇。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河北邢台下属的南和是一个陌生名字,但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宠物食品生产基地,聚集近9000家相关企业;年产量100万吨,占据全行业的60%。
辽宁葫芦岛下属的兴城是国内最大泳装生产基地,聚集超1600家企业,年均产量约1.7亿件,占据国内市场40%份额。在电商渠道,每售出10件泳装,就有8件来自兴城。
山东青岛下属县级市的平度默默无闻,却聚拢了超过1000家从事假睫毛生产的企业。这里生产的假睫毛占据全国总产量的80%,全球的70%。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产业带企业就近获取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并作为产业带的一分子,共同掌握商业信息和技术门槛,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给当地贡献税收,并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实体经济就业岗位。
不过,产业带商家也面临着许多痛点。
各地产业带经济发展至今,跑出来许多一线大牌,比如晋江的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等运动品牌,顺德的美的、格兰仕、小熊等家电品牌等。但整体来看,大多数产业带商家仍然规模较小,且以白牌为主,品牌IP较为薄弱。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中小商家陷入同质化竞争,不得不展开价格战。单纯比拼价格压缩了商品利润空间,又让商家无力或不愿投入更多研发和品牌费用,只能继续靠低价争夺市场,导致恶性循环。
在产业带层面上,中腰部和长尾商家展开零和博弈,往往会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这种马太效应会导致规模较小的商家难以立足,也会抑制技术和模式创新,不利于产业带的长期发展。
此外,许多产业带商家脱胎于家庭作坊或夫妻店,电商经验并不丰富。这让他们在拓展线上渠道时困难重重。
受疫情影响,近几年产业带商家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希望通过线上渠道寻求更多销售机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获得新增长,是目前产业带商家的共性诉求。然而,中国互联网新增用户曲线日益平缓,线上渠道也同样不再是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几乎所有垂类均已有大品牌占据先机。在头部玩家的夹缝中,后发后至的中小商家们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迅速站稳脚跟。
品牌力匮乏,价格战严重,再加上线上渠道举步维艰,各大产业带的中小商家竭尽全力、左冲右突,却难以在现有规模之上实现更大突破,亟待第三方外力带来新变化。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有从产业带招揽更多中小微商家的迫切需求。
在全行业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中,电商平台需要从存量用户池挖掘出增量需求,第一步是丰富商品供给;而产业带商家的特色商品,能够填补大品牌尚未覆盖的细分消费场景,两者具有很高的互补性。过去几个季度,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加大产业带商家拓展,并在今年11.11前夕达到阶段高潮。
B
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带中小微商家化突破瓶颈的关键着力点。
广义的数字化,涵盖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在产业带经济领域,它主要指互联网与线下商业的融合互通,目标是提升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并触达跨区域乃至跨国市场。
产业带商家从传统经营模式切换至数字化,有望获得乘数级增长。今年8月底,中国市场学会发布报告称,产业带在基本完成数字化后,每增加1%的供应商,线上业务规模可增加3.4%。
但目前来看,许多中小微商家对于数字化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开网店的初级阶段。
张秉豪是SaaS服务商光云科技联合创始人。在接受亿邦动力采访时,他表示有些商家原本是做线下市场档口的老板,给许多店铺供货,甚至能够掌控当地某一品类的供应链;但由于疫情等原因,他们才开始触碰电商。
这表明,许多商家从线下切换到线上,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即使开通了线上店铺,产业带商家也面临着成长的难题。
比如,对于如何持续推升单量,商家们缺少足够的经验和方法论。“有的商家可能一开始每个月销量500单,但三个月之后销量可能会突然冲到5万单。”张秉豪认为,每个商家销量上涨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通过数字化来优化的环节也不一样;只有少数商家才能真正迈入品牌化的新阶段。
在产业带商家的数字化转型中,电商平台的深度参与和全方位扶持不可或缺。以京东为例,它今年围绕中小微商家入驻、成长、供应链等方面打出一整套组合拳。
“在入驻阶段,与京东合作的服务商会为产业带商家提供免费代入驻服务,针对不同类目还推出技术服务费最高全额返还、阶梯缴纳质保金等优惠,帮助产业带商家降低开店成本。”京东零售平台生态部招商负责人江键东说。
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小微商家从中受益。以山东青岛平度的假睫毛产业带为例,今年7月底,当地的“萌睫尚品旗舰店”于京东开店,按照优惠政策免除前三个月平台使用费,质保金降低至1万元,全部返还开店前半年的扣点,以及广告金补贴可以进行推广等。这家店铺的首月销售额只有3000元,第二个月就增至4.3万元以上。
同时,京东推出“京域伙伴计划”,在产业带当地招募服务商,为商家提供免费咨询和代入驻服务,实现快速开店。服务商还提供店铺代运营、客服外包、广告代投放、直播代播等服务,并通过店铺诊断和线上线下培训,帮助商家识别店铺经营问题,逐渐提升经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缺乏电商运营能力但却具备源头好货的产业带商家,可以“工厂店”模式入驻京东,作为上游供应链给其他商家供货,平台扣点低至0.5%。
C
在流量扶持层面,京东针对部分品类推出产业带源头好货专属会场等营销活动,并继续优化流量运营机制,在京东APP首页推出“探馆”频道,给产业带商家更多曝光机会。同时,京东在11.11期间还将通过站内直播互动等,以及站外流量平台、达人及娱乐营销资源,向商家倾斜更多流量。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京东已在佛山、桂林、重庆、济南、九江、百色、鹤壁、福清、烟台等全国70余个城市,依托京东云的技术优势和数字化能力布局了数字经济产业园,商家入驻园区可以有机会获得免费办公场地、税收减免、京东营销费用补贴、物流补贴、第三方服务费补贴、人才培育等一系列电商专项政策扶持。
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
同时,江键东表示,在产业带商家店铺运营的各个阶段,“京东商家成长中心”会根据店铺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及不同阶段的经营痛点,为店铺智能匹配成长任务、帮助课程及相应资源权益。“京东商家学习中心”还会为产业带商家提供专属店铺诊断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帮助产业带商家识别店铺经营问题,提升商家在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实战技能。
京东提供免费店铺运营培训课程
而在当下大环境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的时刻,产业带商家还能获得更稳定、高效、可靠的京东供应链方面的支持,提升商家应对困难的能力和韧性,帮助他们建立确定性可持续增长的信心。
京东物流智能仓“地狼”搬运机器人
对于刚刚入驻电商平台的产业带新商家来说,除了要拿出品质过硬、富有特色的商品外,也必须从平台得到足够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而电商平台扶持产业带商家,也能够获得更丰富和多元的商品供给,并为C2M反向定制、新品牌孵化等创造更多场景和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留在平台内,为整个开放生态的持久繁荣注入动力,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除了京东推出的“百大产业带扶持计划”外,淘系电商、拼多多、抖音、快手等也相继公布各自方案,大都围绕流量扶持、费用减免、配套营销活动等维度展开。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国内产业带星罗棋布,中小微商家规模庞大且仍在增长,电商平台拥有足够大的施展空间和增量预期。
电商行业纷纷下沉到产业带,帮助夫妻店、家庭工厂和中小微企业完成数字化升级和线上渠道扩张,将是一个线上与线下联动、实体与互联网交融的过程,各方参与者一起把蛋糕做大。电商在给实体经济带来增量的同时,也将获得打破行业天花板的新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