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孙维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学具有教育性是谁提出的观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谁提出的观点(身教重于言教)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谁提出的观点

身教重于言教

孙维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重言而轻行。言教多,身教少。大道理、小道理讲了一大堆,但到具体事情上,往往因为父母行为上的小小失检,便把所说的许多道理给彻底地颠覆了。

比如,教育孩子要讲礼貌、守规矩,自己却不给老人让座,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称长者为“你”,受助不言谢;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说谎话,自己却编故事、说瞎话,以假充真,搪塞别人;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自己却随手扔脏物,拾物不还,排队加塞,闯红灯;教育孩子要礼让,孩子在幼儿园吃了个小梨,妈妈第二天送孩子时就嘱咐“你别傻等着,早下手,拿大的”;让孩子和善待人,孩子被小伙伴打了一下,爸爸吼着嗓子责备“你为啥不往死里打他”;教育孩子要善良,自己却见弱不助,见老不扶,见贫不怜,甚至恃强凌弱……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正因为有些父母“语言上是巨人,行为上是矮子”“说是说,做是做”,言行不一,不仅否定和诋毁了自己以往对孩子的说教,还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虚伪的污染。有的孩子表里不一,其实问题虽发生在孩子身上,而父母恰是始作俑者,是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忽视“身教”带来的后果。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美国作家西格莉夫人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得在自己的言行中争当那种人。”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在“言教”的同时,注意“身教”,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时时事事为子女做出“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的示范,如此,才能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美好而高大的形象,使子女不仅明白道理,还知道应该怎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