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自成立以来,班主任兼救语文课的刘老师发现学生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倾向,他们对班级的事、别人的事总是表现得很漠然。虽经多次说服教育,效果依然不好,她很苦恼。 一天下午的语文课上,刘老师正讲着课,突然“哇”的一声,该班的学生瑞林吐了一地。时值盛夏,臭味立刻充满整个教室。此时瑞林脸色苍白,汗珠从脸上渗出来,痛苦地趴在桌子上。见他这样,刘老师很着急。而学生们有的捏鼻子,有的扇着书扇跑臭味,有的竟起哄:“熏死了!" 面对这一场面,刘老师放下书,疾步来到瑞林面前,掏出自己的手帕,边为他擦汗,边询问病情,确认是感冒所致,刘老师才稍微放下心。接着,她拿起笤帚和簸箕,从外面取来沙子,清扫呕吐物。教室里很快静了下来,学生们有的惊讶,有的满脸羞愧......班长和另外两个班干部连忙接过刘老师手中的工具接着打扫。刘老师转向全体同学说:“大家先上会儿自习,自己看一下课后习题。”说完,立即带着瑞林同学去了医院。 刘老师走后,又有几名学生自觉地拿起了扫除工具,几分钟之后教室被清扫干净了。教室里开始有人小声议论。一个同学说:“刚才,瑞林吐了一地,我恶心得也要吐出来。"另一同学接着说:“可不是?真脏啊......"“看咱们老师,一点也不嫌脏,又打扫,又送瑞林去医院的,我算是服了。" 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此时班长站了起来说:“大家对今天发生的事情好像有很多话要说,我们借这件事开一个十分钟的班会,怎么样?"大家都纷纷赞同。 班长打断大家的议论说:“我想借这次机会说说我自己,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班长。在评选班干部时,老师说过'一班之长,要以身作则,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当时我信誓旦旦地向大家保证:一定要做好大家的勤务兵。今天瑞林有病了,开始我无动于衷,是老师的举动提醒了我。” 瑞林的同桌站起来说:“我距瑞林最近,这节课我发现他总是趴在桌子上,我为了听课也没理他,他吐了之后,我没考虑到他那时有多难受,只是嫌气味难闻,又离他远远的。看刘老师平时是对我们挺严厉的,现在看来,她其实对我们挺好的。” 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这件事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现在,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已蔚然成风。大家都懂得,帮出建助他人是件快乐的事,更是有修养的人的美德。

身教胜于言教取决于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心教重于身教)(1)

班主任刘老师对这件小事的正确处理,提供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成功案例。

应当说,言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同样充满着正能量。那么为什么身教比言教作用更明显呢?

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因为身教不同于单纯的言教,它具有形象直观性、动情性。由于形象直观,身教就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开拓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道路,身教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人的意向活动来分析,身教更具有言教所无法比拟的强烈的动情性。动情就是触动情感。动情决不仅仅是言教所能实现的,必须由教师的身教来实现。因此,身教重于言教。

然而,身教虽好,却仍嫌不足。如老师在集体劳动中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可是因为他平时和学生"不够哥们”,因而费力不讨好,学生不仅不买账,不跟着干,反而戏弄他“自讨苦吃”。为此,对于“身教”,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第一,它强调“动作到位”,即教育者以实际行动表示“我应该这样做,而且这样做了”。但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理解,没有感情基础,因而容易出现“带而不动”的局面,甚至让学生产生误解。

第二,教育者“做样子给人看”,暗示被教育者,“你们也要这样做”。但学生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学生能够勉强地“跟着做”,也是“貌合神离”的。因此,教育者的行为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表现出教育目的的模糊性,变成完成任务式的教育。

第三,身教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当学生思想状况处于“风调雨顺”的时候,“身教”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当学生的思想出现“天气变化”,或出了毛病时,身教则表现得无能为力。

由此可见,身教在当代教育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它的局限性。所以,随着教育的发展,又有人提出了“心教”的概念。

所谓“心教”,就是以情动人,即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教育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矫正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心教相对于身教来说,更富有正能量,它的特点在于强调“感情到位”,要求教师做到心到、意到、感情到,努力与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让学生不仅懂得“我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同时,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心教使教育者的意志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心教能体现其特有的主动性和感召力。一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感情达到高度融洽时,教育者的一个眼神、一个暗示,能代替千言万语的教导,轻而易举地获得教育的成功。

当然,心教不是抽象的,得以身教为前提,才能实现。在心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有情。所谓有情,就是讲感情。即用真诚的爱去陶冶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做到以情动人。下面这位教师讲述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班上有位同学,因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受过社会的歧视与冷落,冷酷的现实伤害了他的心灵。于是,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虚伪的,任何人都不可信任。因此,他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对别人冷若冰霜,漠不关心。我跟他讲,同学之间应该友爱,他嗤之以鼻。他也反感别人关心他。他在作一文中写道:“我最讨厌别人的怜悯和同情。” 我找他谈话说:“如果是善意的同情,不应该拒绝。” 他“哼"了一声,便示意不愿再听下去。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学没有吃早餐,我把家里的糕点送给他们吃。其他同学很感激地思吃了,唯有他看也不看一眼。后来,我又为他和两位同学举行含“生日晚会”。我和同学们给他们送了礼物。第二天,他又把礼物退给了班长,并说“免得你们好借机写文章! 事后我才知道,因给学生送糕点的事,有同学写了文章,通过学校广播赞扬了我,他对此极为不满。针对这种情况,我冷静地分析了他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得出一个结论:他之所以不相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经历中没有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他所需要的是真情。如果我们一如既往、真心实意地关心他,终究有一天会改变他的观点。于是,我下了决心要用“心教”转化这位同学的思想。 一次,这位同学患了急病。在寒冷的深夜,我组织学生抬着他上了县医院。养病期间,我煮了鸡蛋,下了面条,送到他床边。后来,我又带头并组织学生捐了款,给他治病。这次,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告诉同学们,不允许他们写文章“表扬”我。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终于成功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变得活跃了、开朗了。他学会了尊重人、关心人。他在作文中写道:“这个世界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冷酷。”

身教胜于言教取决于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心教重于身教)(2)

二是有义。有义就是讲义气。这里的义气不是讲个人感情,更不是讲“江湖义气”。这里的“义”指的是公理正义、精神文明、师生感情,属于高尚的道德范畴,当然是正能量。所谓讲“义气”,就是教师在“治病教人”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谅解学生,以义服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格和高尚情操,让学生与自己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融洽,从而体现当代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情味。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因素的变化,今天的学生们不再满足于老师生活上的关心,不稀罕小恩小惠,他们所需要的是精神上更高层次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心教的过程中,要通过讲“义气”,把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表现为对学生前途命运的关注和负责,在爱的温床中孵化学生不相信的良知,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是有节。所谓有节,是指在心教过程中,无论讲感情,还是讲义气,实意都得把握好尺度,且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灵活运用教育规律,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材施教。在讲感情的时候,一方面要真诚相待,尽心尽意,而不能搞虚情假意,哄人骗人;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溺爱和迁就,以免扭曲学生的性格和人格。在讲义气的时候,一方面要与人为善,宽容为 怀,最忌苛刻求全,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又要有胆有识,冷静沉着,最忌是 非不分,草率行事,或者只讲义气,不讲教育。

总之,心教是教书育人的有效方法,只要我们愿意奉献,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我们的正能量一定能感染学生,我们的教育必能成功。

,